A.与a点相比,b点神经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较小 B.与c点相比,d点神经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较大 C.神经纤维膜b点处于反极化状态 D.神经细胞膜c点处于去极化过程
解析 由于曲线图的横坐标是距刺激点的距离,说明此图是动作电位的传导图,传导方向是从左向右,所以曲线c点为去极化过程,而b点处于复极化过程,C错误,D正确。复极化过程(b点)中膜对K+的通透性变大,K+大量外流,A错误。去极化过程(c点)膜对Na+的通透性变大,Na+大量内流,而极化状态(d点)下膜对Na+的通透性较小,B错误。 答案 D
1.Na+浓度与膜电位曲线:
(1)分析依据: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只有足够量的Na+内流才会引起正常动作电位的形成。
(2)实例分析:下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b表示的是在低浓度海水中的电位变化,因为Na
+内流不足,所以形成的电位差较小,不能形成正常的动作电位,并且电位变化
的时间也延迟了。
2.K+浓度与膜电位曲线关系:静息电位由K+少量外流造成的,若内外浓度差减小,则膜电位绝对值减小,但动作电位不受影响。
3.区分动作电位产生与传导图:主要看曲线横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则曲线表示动作电位产生图(甲图);若横坐标为神经纤维上的距离,则曲线表示动作电位传导图(乙图)。无论是动作电位产生曲线还是传导曲线,曲线上超极化部分就是复极化后的部分,则另一侧就是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如下图示)
考点二 兴奋的传递
根据下图兴奋的传递过程,回答问题:
(1)过程: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2)不同部位的信号转化形式 ①突触前膜:电信号→化学信号。 ②突触后膜:化学信号→电信号。
(2012·浙江高考)下列关于神经肌肉(肌肉指骨骼肌)接点及其相关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骨骼肌细胞中只有一个细胞核 B.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 C.突触后膜的表面积与突触前膜的相同
D.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可使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
解析 骨骼肌细胞通常具有多个细胞核,A错误。神经肌肉接点的突触间隙中有组织液,B正确。突触后膜的表面积通常比突触前膜的大得多,这有利于突触后膜接受神经递质的作用,C错误。一个乙酰胆碱分子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小电位,这种小电位不能传播,只有大量乙酰胆碱分子作用后,小电位叠加产生的电位大于阈值,电位才能传播(即产生动作电位),D错误。 答案 B
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23,突触的信号传递
1.突触结构
在突触处,神经末梢的细胞膜称为突触前膜,与之相对的
肌膜较厚,有皱褶,称为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有一间隙,称突触间隙。神经末梢内部有许多突触小泡,每个小泡里面含有几万个乙酰胆碱分子。 2.信号传递过程
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后,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乙酰胆碱可以和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这种受体是一种通道蛋白,结合后通道开放,改变突触后膜对离子的通透性,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但随着乙酰胆碱与受体结合的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可加大。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肌膜上引起一个动作电位。肌膜的动作电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时,引起肌肉收缩。
角度 兴奋的传递
1.(2016·7月温州八校期末)下列与神经细胞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TP能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产生 B.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消耗ATP C.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需要消耗ATP D.神经细胞兴奋后恢复为静息状态消耗ATP
解析 在神经元线粒体的内膜上能进行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该过程会产生大量ATP,A正确。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中的移动是扩散方式的,不消耗ATP,B错误。突触后膜上受体蛋白的合成就是蛋白质的合成,蛋白质的合成是吸能反应,需要消耗ATP,C正确。神经细胞兴奋后虽然膜电位是外正内负,但此时K+有较多在膜外,而Na+有较多在膜内,需要通过Na+-K+泵的主动转运将Na+转运到膜外,将K+转运到膜内,使膜电位恢复为静息状态,可以传导新的动作电位,Na+-K+泵的主动转运过程需要消耗ATP,D正确。 答案 B
2.(2017·名校联盟第一次联考)兴奋在传导过程中,会存在一个突触引起的兴奋被后一个突触抑制的现象。如图表示突触2抑制突触1兴奋传导的过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乙酰胆碱和Gly均表示神经递质
B.突触1为该结构的突触前膜,突触2为突触后膜 C.离子通道乙表示钠离子通道
D.抑制Gly释放将阻断兴奋由A到B的传导
解析 乙酰胆碱和Gly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两者都是神经递质,A正确;突触1与突触2是两个不同的突触结构,从图分析突触1与突触2的突触前膜来自两个不同的神经元,而突触后膜是同一个神经元的树突膜,B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