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已知突触2可以使突触后膜抑制,说明离子通道乙不是钠离子通道,因为钠离子内流会造成突触后膜去极化和反极化而兴奋,C错误;如果抑制Gly释放,突触2的突触后膜将没有电位变化,因此突触1引起的兴奋将会由A传导到B,而不是阻断兴奋传导,D错误。 答案 A
1.兴奋的传递
(1)化学递质释放方式为胞吐,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递质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糖蛋白)识别,其作用效果为促进或抑制。
(2)在一个反射的完成过程中,同时存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数量的多少决定着该反射所需时间的长短。 2.突触传递异常分析
(1)正常情况下: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2)异常情况:①若某种有毒物质将分解化学递质的相应酶变性失活,则突触后膜会持续兴奋或抑制。②若突触后膜上受体位置被某种有毒物质占据,则化学递质不能与之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递。
考点三 动作电位的测量
膜电位的测量
测量方法 测量图解 测量结果 电表两极分别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内、外两侧 电表两极均置于神经纤维膜的外侧
(2016·10月浙江选考卷)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如图①→⑤所示,其中②、④的指针偏转达到最大。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对神经施加刺激,刺激点位于图①甲电极的左侧
B.图②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膜的Na+内流属于被动转运 C.图④中甲电极处的膜发生去极化,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D.处于图⑤状态时,膜发生的K+内流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指针偏转先是向右,所以刺激点更接近乙,A错误;图②中去极化的应是乙电极处,B错误;图④中由于指针向左偏转,所以应是甲处发生了去极化,乙处于极化状态,C正确;K+内流是逆浓度进行的,D错误。 答案 C
本题组对应必修三P20、P21,电位测定的方法
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从测量角度看,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实质都是以膜外电位为零,记录膜内电位,因此应按以下方法测量。
(1)静息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
(2)动作电位的测量: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请在下图中绘出a点受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
”,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
过“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
答案
角度 动作电位的测量
1.(2017·衢丽湖舟四地模拟)下图为某段神经纤维示意图,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按图示连接,在a处给予适宜强度的刺激,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按图示连接,灵敏电流计可测得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B.兴奋传到b处时,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 C.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c处Na+浓度可能高于膜外 D.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d处膜可能处于去极化过程中
解析 由于灵敏电流计的两个电极一内一外,在静息状态下可测静息电位,而受刺激后可测动作电位,A正确。兴奋传到b处时,该处发生去极化、反极化,Na+经通道蛋白大量涌入膜内,B正确。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即反极化结束时,c处(膜内)Na+浓度仍低于膜外,因为去极化、反极化时Na+内流是顺浓度梯度的,反极化结束时,Na+内流停止是因为内正外负的电压造成的,C错误。考虑兴奋传导过程,当b处动作电位最大时,即兴奋到达b处,接下来其右侧d处将会兴奋,所以此时d处膜可能处于去极化过程中,D正确。 答案 C
2.(2017·3月绍兴模拟)下图表示在测量与记录蛙坐骨神经受刺激后电位变化时,某一时刻观察到的电表指针所处的位置情况,其中指针所处的位置不是偏转最大时的位置。下列关于这一时刻a、b处状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刺激在a左侧,则a处膜外可能为负电位 B.若刺激在a左侧,则b处可能处于反极化过程 C.若刺激在b右侧,则a处Na+可能从膜外扩散进入膜内 D.若刺激在b右侧,则b处膜外K+浓度可能高于膜内
解析 题图所示电表指针偏转情况说明电流方向由a到b,因此,a处膜电位为正电位,b处膜电位为负电位,A错误;若刺激在a左侧,电流由a流向b,说明b处电位为内正外负,处在反极化状态,B正确;若刺激在b的右侧,由于a处膜外为正电位,则a处K+可能从膜内扩散进入膜外维持静息电位,C错误;细胞内K+浓度始终高于细胞外K+浓度,D错误。 答案 B
1.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的判断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