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案 - 图文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5 12:14: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为:H=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 值

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例题: 北京 39°54'N

冬至日 H=|39°54'-(-23°26')|=26°40' 夏至日 H=|39°54'-23°26'|=73°32'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

随纬度 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变 化 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

(提问)夏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

的为哪些地区?

——HMAX: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HMIN:整个南半球

(提问)冬至日,地球上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的是哪些地区?H是最小值

的为哪些地区?

——HMAX: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HMIN:整个北半球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

随季节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

变 化 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太阳两次直射,但回归线上直射一次 3.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A.四季的划分 全球除赤道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规律,这样就形成了四季。 (1).天文四季

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

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因此凡立足于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以这些天文现象作为依据划分的四季就属于天文四季。

我国与西方传统的四季划分都属于天文四季,但具体的时间划分不同。 ①我国: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②西方国家: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17

(2)气候四季

传统的划分四季方法,与各地实际气候的递变不一定符合,我国大部分地

方立春时,在气候上正处于隆冬;立秋时,在气候上还处于炎夏。为了使季节与气候相结合,现在北温带许多国家,运用气候统计的方法,一般把3、4、5三个月划分为春季;6、7、8三个月划分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分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分为冬季,这属气候四季。 B.五带的划分

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变化,使得太阳辐射总量在

地表具有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这样,地球表面就划分成五带。 北寒带

北温带

热带

南温带 南寒带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有关地震波的基本知识、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及两个主要的不连续面)。 2.掌握地壳、地核、地幔的基本特征(界线、厚度、物理性状和物质组成等)。 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的基本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读地球内部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了解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2.运用比较法学习各内部和外部圈层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教学,培养学生“本质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的,

18

而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辨证唯物主意观点。

2.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

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初步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 2.地球的内部圈层。 【教学过程】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到目前为止,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 1.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地震波概念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振动,并以波的形式向

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2)分类及其特点

地震波有纵波(P波)和横波(S波)之分。其传播速度及所能通过的物

质不同。如下表所示:

特点 分类 所经物质状态 地 震 波 横波 固体 较慢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传播速度 较快 共同点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补充) 纵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地震波,速度较快。 横波——质点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地震波,速度较慢。

(提问)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有何感觉?这与在海洋中的航行的人们的

感觉是否一致?

——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液、气三态物质,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

能通过固态物质。所以地震发生后,陆地上的人们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然后又感觉到地面摇晃。而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们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地球内部地震波速突然发生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

19

(2)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界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① 莫霍界面

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

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②古登堡界面

在地下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界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深度(千米) 17(33或6) 2900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P波和S波的速度都突然增加 P波速度突然下降,S波完全消失 分界意义 地壳与地幔 地幔与地核 (讲述)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核又分成外核和内核,地幔也可再细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壳、地幔、内核为固体。外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所以可能呈液态。

1.地球的内部圈层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 个圈层。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可简化总结成下表以便于记忆: 圈层名称 地壳 莫霍界面 地 幔 地 核

20

上地幔 下地幔 外核 内核 古登堡界面 不连续面 平均17 2900 5150 6370 温度、压力和密度很大 深度(Km) 特征 ①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 ②厚度不均,大洋部分薄,大陆部分厚 上地幔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搜索更多关于: 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案 - 图文 的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一新教案 - 图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i21i9p5hq9ersa9r173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