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促进教师成长
镇江市丹徒区支显宗学校 吴海峰
一、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教师进入研究状态。
小课题研究,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困惑或具体问题而进行的一种微观的应用研究。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而教师在尝试解决这些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问题时,就不自觉地进入了研究状态。
2014年本学校申请了一个市级课题《高效课堂中学生相关能力培养的行动研究》。面对这一个全校性的课题,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把它分解为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小课题。在征集各个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诸如: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是副科;学生认为语文学科没有其他学科见效快;语文老师如何提高学生语文分数等等之后,我们形成了一个小课题《以生为主,教师精讲,促生乐学》,将研究的方向定为三个方面:一是课前导学;二是课堂助学;三是反馈学情。
像这样,语文教师因为教学困难而制定的小课题研究,既具有指导性,也能保证语文教师参与面广,参与程度深,及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性。
二、小课题研究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众所周知,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无非靠两个因素,一是靠延长教与学的时间;二是靠优化教与学的方法。
我校语文组在规划高效课堂小课题时,明确提出了围绕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研究,把选题和研究的重点放在教法和学
法上。从课前导学、课堂小组合作、当堂检测三个方面对高效课堂展开研究和实践,设计课前导学案、尝试课堂小组合作和展示的方式,制定当堂检测的时间和层次,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文成绩。
课前导学案作为语文教学的预习抓手,学校和语文组对它进行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以备课组为单位,先通过主备人的备课和主审人的审核,继而在周三的教研活动中全备课组组讨论明确,之后就印刷发放给学生,作为学生预习的依据。语文学科的导学稿以激发学生兴趣、拓展学生视野、提高语文感悟为目的。内容包括自主预习、资料补充、主问题提炼、拓展延伸、当堂检测等环节。
课堂小组合作是高校课堂的最主要体现方式,它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实现“兵教兵”的合作学习方式。然而要使得小组合作形式有效长久地开展下去,必须要注意以下三个关键词:分组、指导、坚持。本校的做法对语文组的小组合作教学有很大的帮助。首先分组,基本上是符合2个A层、2个B层加2个C层的模式组合;在合作过程中,教师对合作方式进行指导,以懂为主,而非抄答案;在坚持的问题上,本校以课内小组拓展到课外的“导师制”模式,以学习小组向生活小组拓展。语文组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还比较成功。
当堂检测环节,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鉴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检测的形式可以灵活些。口头作文《阿里山纪行》的导游词、谈本课收获《最后一课》、书面练习(古诗文巩固)都可以作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