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志愿者表示自己不太遵守志愿者行为准则。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的过程当中,多数志愿者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会严格去遵守志愿者行为规范的。
表9 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了解情况 频数 频率(%) 非常了解 15 10.7 比较了解 63 45.0 一般 43 30.7 不太了解 18 12.9 很不了解 1 0.7 总计 140 100.0 表10 个人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遵守情况 频数 频率(%) 一直很遵守 114 81.4 偶尔遵守 24 17.1 不太遵守 2 1.4 总计 140 100.0
㈡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过程中存在问题
本文文献综述中指出了之前学者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存在的缺陷。一是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现状的分析没有进行足够的定量分析,只是从理论层面来讨论存在的问题,缺乏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二是分析大学生志愿活动存在的问题时,大多数持着一元论的观点,要么片面强调内因,要么片面强调外因。研究者将从内因(自身因素)和外因(社会因素)两个角度出发,并结合相关资料对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进一步分析。
首先,参考数据分析结果,明确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化过程当中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必要的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性不强、纪律性不强等三个方面:
1、表11数据显示,占样本63.6%比例的志愿者表示缺乏必要的服务知识和技能。对大学生志愿者缺乏必要的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的原因进行探讨。在社会化理论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是学习基本技能,对基本技能的学习主要靠组织或他人的教授和自我的学习来完成的。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化的过程当中缺乏对志愿服务知识的学习,组织没有系统地对其进行志愿服务技能的培训,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缺乏必要的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
7
表11 志愿者是否缺乏志愿服务知识和技能 频数 频率(%) 是 89 63.6 否 51 36.4 总计 140 100.0
2、根据表12数据显示,占样本55%比例的志愿者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在社会化理论当中,对于群体和社会来说,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向其灌输主导的价值观,并向他指明生活目标②。志愿者的积极性与其价值观密切相关,如果对其进 行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那么志愿者的积极性就会明显增强。调查结果显示,在志愿者群体中有大多数志愿者对志愿者精神没有进行完全的、深入的了解,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到志愿者的价值观对志愿者行动的重要性。简言之,是大学生志愿者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导致了其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是 否 总计
3、根据表13数据显示,占样本66.4%比例的志愿者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组织性不强的问题。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讨。在社会化理论中,行为规范是一定群体和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它作为一种潜在的结构指导者群体成员的行为,所以志愿者行为守则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群体显得尤为重要。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生志愿者群体中存在相当大一部分志愿者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学习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的过程当中,多数志愿者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了解不是很深入,不是所有的志愿者都会严格去遵守志愿者行为规范的。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组织性、纪律性不强的问题。
是 否 总计 表13 是否存在组织性不强的问题 频数 频率(%) 93 66.4 47 33.6 140 100.0 表12 志愿者是否有较高的积极性 频数 频率(%) 63 45.0 77 55.0 140 100.0 ②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第52页
8
其次,参考问卷中开放性题目的填答情况(见附录二),探讨影响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的社会因素。主要表现为志愿服务活动的丰富性程度较低、志愿服务时间与个人学习时间互相冲突;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认同感不强;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三个方面:
1、对志愿服务活动的丰富性程度较低、志愿服务时间与个人学习时间互相冲突问题进行探讨。
“问:你觉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还存在哪些问题?答:志愿服务时间与上课时间冲突。希望组织能够适当调整时间,在周末能够安排一些活动;活动内容形式单一,服务内容少。希望能够增加更多的服务项目。”
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程度的高低往往与其参与活动的频率有关。研究资料显示,参与志愿者组织在1年以上的志愿者的社会化程度明显高于参与志愿者组织在半年以下的志愿者,这是由于社会化始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志愿者社会化是在伴随着其参与活动的过程当中完成的。所以志愿者服务活动的丰富程度以及时间冲突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程度的高低有着比较大的影响。
2、对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认同感不强的问题进行探讨。
“问:你觉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还存在哪些问题?答:社会上一些人不信任志愿者,即使提供免费服务,一些人会以为志愿者是欺骗别人。希望对志愿活动的组织应严密;加强社会信任度。”
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角色的认同以及志愿服务价值的认同感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认知程度,他们往往会受到周围人或者公众看法的影响。研究资料显示,多数志愿者表示对其角色的认知往往会考虑到周围人的评价,周围人的评价也会成为他们对自我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参考因素。所以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认同感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志愿者的自我认同,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其社会化的程度。
3、对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对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支持力度不够的问题进行探讨。
“问:你觉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还存在哪些问题?答:服务对象也应由政府积极集合与组织,公关部门应加强履行职责,多与大学生合作联系,完善服务体系;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项目比较局限,没有受到相关政府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社会志愿服务组织应多于学校以及先关社团的结合,多开展服务培训会。”
调查资料显示,在总样本中占三分之二以上志愿者表示,大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当中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保障、缺乏对志愿者权益的保障(担心受到意外伤害)、缺乏对志愿者的评价和激励,在对开放性问题的填答
9
过程中,一些志愿者也表示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时也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一个组织的发展尤为重要,这个组织的发展情况又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程度。所以政府、学校等相关机构的支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社会化也显得尤为重要。
五、小结与讨论
本文研究发现主要从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现状和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现状展开分析时,主要从大学生志愿者的角色认同及扮演状况、大学生志愿者对价值体系的认识及内化情况、大学生志愿者对行为规范的认识及遵守情况等角度出发,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的现状;在对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时,主要从大学生志愿者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大学生社会化的社会因素的角度出发,即用内外因结合的方法对其先存在问题进行论述。研究发现,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其在社会化过程当中对志愿者角色的认同、对志愿服务价值体系的认知程度以及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息息相关,基本呈现负相关关系。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角色认同感较强的、对志愿服务价值体系认知程度高的、对行为规范了解较深的,则在其社会化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较少。反之,则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通过上述对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现状的描述,可以发现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主要表现为大学生志愿者在社会化过程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先,从志愿者的社会化现状来看,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角色的认同感不强;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服务价值体系缺乏良好的认知;大学生志愿者对志愿者行为规范的学习和遵守意识不强。其次,从表1的数据来看,占总样本量65%的大学生志愿者是大一新生,他们加入志愿者组织的平均时间长度是2个月,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比较短,所以大学生志愿者社会化的总体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层次。再次,问答资料的结果显示:
“问:你觉得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还存在哪些问题?答: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一般周期性较短,而且连贯性不强。希望进行更有组织的规划,加强一个活动的连续性和连贯性。”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存在周期性较短,连贯性不强等问题。其一,在高校里高年级的部分志愿者作为组织的一份子往往只参与活动组织,而志愿服务活动的参与主体主要是由大一新生组成的。其二,在高校里绝大多数志愿者在大一学年结束之际会选择退出,能够坚持两到三年的志愿者很少。其三,大多数志愿者在一些社会公益机构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一个短期的行为,往往参与完活动之后就会暂停服务或者终止服务。这就导致了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周期性短,连贯性不
1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