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2016~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三)历史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选择题
1. 唐政府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会大众,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这里的“市”指 A. 工官监管的夜市
B. 政府管理的正规市场 C. 物流通畅的草市
D.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2. 下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此图可以用来佐证当时
A. 农业上开始使用牛耕技术________ B. 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成熟 C. 耕犁技术已经相当完善________ D. 耦犁耕作方法的不断进步
3. 湖南一座古墓出土了以下文物:青铜酒杯、圆形方孔铜钱、精致的锦缎、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据此推测该墓可能为
A. 商周时期墓葬________ B. 隋唐时期墓葬 C. 宋元时期墓葬________ D. 明清时期墓葬
4. 《新唐书·百官志》记载:“掌管百工技的少府监,每年十月,从刑部都官司的官奴婢和官户中挑选一部分人为工户,送到少府监学习细缕、车辂、乐器制造等精细手艺……传技师傅从全国各地挑选,代表着当时各行业职业技术的最高水平。”材料反映唐代官营
手工业
A. 由官府集中管理
B. 专门负责纺织及乐器制造 C. 生产带有季节性
D. 各行业均发展到最高水平
5. 明朝嘉靖年间“滨海细民,以海禁过严,生理日促,转而从盗。”有识之士认为“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材料说明“海禁”政策 A. 导致了沿海倭患出现 B. 影响了沿海百姓生计 C. 促进了海上贸易发展 D. 解决了民间商业纠纷
6. 近代以来,世界交通运输工具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下图中虚线所示的交通工具是
A. 轮船 B. 火车 C. 汽车 D. 飞机
7. 17世纪初,一位在华的欧洲人说,“大西近海一国,每岁所入(美洲白银),亦不下数百万,可也实受多银之害,金银愈多,而货愈贵也。”导致“大西近海一国”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资本主义的发展________ B. 新航路的开辟 C. 工业革命的开展________ D. 世界市场的形成
8. 19世纪后30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140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人,产量增加了近3000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材料所述现象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 早期殖民扩张
B. 钢铁行业的萎缩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9. 下图是北美洲伊斯帕尼奥拉岛(即海地岛)1493—1570年当地人口变化图,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 欧洲的殖民奴役 B.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世界人口的大迁移 D. 工业生产污染严重
10. 《大国崛起》解说词:“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 ,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根据所学判断,横线上应填写
A. 英国________ B. 西班牙________ C. 法国________ D. 荷兰
11. “(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该现象说明当时的中国 A. 农产品完全商品化________ B. 传统农业结构变化 C. 农业经济逐渐衰退________ D. 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12. 光绪年间的上海“百货阗(充满)集”,“西人所购者,以丝茶为大宗”,“其售于华者,呢、布、羽毛等物,消亦不细(销售量也不少)”。该现象反映出 A. 近代工业集中于上海________ B. “闭关锁国”局面开始被打破 C. 上海成为国际大都市________ D. 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3. 20世纪初,英美等国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 使英美控制了中国海关________ B. 有利于中外企业公平竞争
C. 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________ D. 增强了民族工业的竞争力
14. 1878年,轮船招商局总办朱启昂创办贻来牟机器磨坊,以蒸汽为动力磨面粉,开天津机磨面粉之先河。下列各项属于该企业创办的有利条件的是 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________ B. 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C. 洋务运动的诱导________ D. 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15. 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这一状况出现的内部原因是p 16. ly:宋体; font-size:10.5pt\—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状况 年份 1913 1914 1918 1919 1921 纱锭(枚) 484192 544780 647570 658748 1248282 布机(台) 1986 2310 2736 3839 4139
A. 欧洲列强忙于一战________ B. 近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C.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________ D.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推动
17. 有学者评论建国初期的某经济政策时说,它“为私人资本的消亡设计了一个‘退出通道’,它意味着产权改造的实质完成。”这一“经济政策”指 A. 进行三大改造________ B. 发展重工业 C. 提出“全面整顿” D. 实行改革开放
18.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情况,其中,1985年的增长高峰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A. 实行农业合作化运动________ B. 提出调整经济的“八字方针” C. 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________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 1984年3月24日,福建日报以《五十五名厂长、经理呼吁——请给我们“松绑”》为题,在一版头条全文公布呼吁信,并配发了导语。厂长、经理们“呼吁”的背景是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________ B. 平均主义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 C. 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________ D. “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