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规划原理知识点整理
方法:细心观察生活,随手翻规范,再就是有空看看电视剧
一、前言—居住 1)、城市: 城,防卫;市,交易。 2)、城市规划:古代的城市规划 坊、里、瓦、肆??
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规划 开端: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3)、 城市规划纲要
层 总体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次 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
修建性详细规划:居住区规划 4)、居住: a、居住是城市四大功能之一:《雅典宪章》中城市的四大功能 工作、游憩、交通、居住 b、居住形式在城市中的存在
c、居住用地占城市用地:20%—32%
二、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沿革) ——对应课本P492—P494
A、邻里单位:1929年,美国克拉伦斯?佩里提出,以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区的基本形式; 提出了现代布局的六条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为5000人左右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单位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英亩,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0.8km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应用:新泽西州的雷邦德和英国哈罗新城 B、扩大街坊:20世纪50年代,苏联
在空间布置上比邻里单位更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扩大街坊比邻里单位更活泼。
C、居住综合体:是指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是建筑组合体 应用: 1940年代末1950年初,法国,勒?柯布西耶,马赛公寓(素混凝土) 这种居住综合体对节约用地和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是十分有利的
D、居住小区:以城市道路或是自然界限(如河流等)划分,并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
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最大服务半径
作为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
应用:对我国从1950年代末开始的居住小区建设以及其后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制定产生了重
要的影响
另外:还有“扩大小区”与“居住综合区”模式和新城市主义模式(了解)
常识:人的步行速度,4km/h;人骑自行车的速度:12—15km/h;人步行的心理承受力:10—15min 三、现行居住区规范
A、1)居住区按照居住户数或是人口规模分类
居 居住区: 30000—50000人, 10000—16000户 住 居住小区:10000—15000人, 3000—5000户 区 居住组团:1000—3000人, 300—1000户
2)住区、社区和邻里
a、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 强调形态上的完整,是否满足生活的物质需求 分类:(居住区的分类)
按城乡 城市住区 建设 新建住区(一般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要求)
区域范 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 条件
围划分 乡村住区 不同 旧住区(复杂:调整和保护)
住宅 低层住区
层数 多层住区 不同 中高层住区 划分 高层住区或是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b、社区:一定区域内人们相互之间的一种亲密社会关系
条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在一定区域内相互独立(社会关系的远近);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居住空间分异) 当前我国的社区成为具有一定行政意义的称谓 B、居住区规划的任务要求及编制内容
a、居住区规划的任务:科学合理的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安全、卫生、舒适、优美的居
住环境,满足特定居住对象的需要。 经济、舒适、美观
b、居住区规划的编制内容:(书上的全部编制内容,红色字为上课老师讲的内容,)
(1)选择、确定用地的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①在城乡地域尺度的范围内考虑居住区用地的适当选择,满足城市功能布局、就业岗位和公共设施配置的总体要求。应考虑多样的居住类型及对居住地点选择的要求。 ②住区用地适宜性分析
a对建成区的空地和待改造地区、拟开发地区和计划开发的居住区进行用地适宜性分析,适宜性因素包括可达性、避免灾害、与公共服务和城镇设施的临近程度、延伸这些服务的成本、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可服务空间等 b现有居住区进行调整以及增加新的居住邻里的适应性。 c规划拟定的公共中心位置、城镇设施、交通系统。开放空间系统 d基础设施的有效延伸和环境保护等。
(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
a 针对特定的功能构成住区的合适要素,确定将要采用的针对性的设计原则。
b根据基地特征,公共中心系统,交通系统、城镇设施系统和开放空间系统等方面的综合分析,确定住区规划的功能和目标,研究适宜的邻里关系类型的空间组合、家庭类型、支撑性服务设施的现状与问题。以及与交通系统、商业及就业中心、开放空间等之间的关系。
c 根据功能、目标要求和采用的特定原则,提出该住区规划的概念模式和初步方案,并进一步比较修改和深化
(3)确定居住人口数量规模(或户数)和用地的大小
a评估未来住宅和相应服务设备的空间需求,测算初步方案中各类居住单元的容量,将空间需求分配到初步方案所拟定的未来各类居住单元中。
b估算未来居住人口所需的住宅数量、住宅的桃树和类型组合,估算不同规模和不同类型的家庭人口比例,并根据家庭类型对住宅进行分类
(4)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以及布置方式
(5)拟定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允许设备的生产性建筑)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 (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辆和停泊方式。 (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0)对不同阶段方案进行必要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满足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综合协调要求。
C、居住区的基本概念(见规范:P3—P6)
1、居住区规划的适用范围:是城市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并主要适用于新建区。(见规范P53,理由)
2、城市居住区:一般称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0000--50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3、居住小区:一般称小区,是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4、居住组团:一般称组团,指一般被小河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3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
5、配建设施:与人口规模或与住宅规模相对应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和公共绿地的总称。 6、公共活动中心:配套公建相对集中的居住区中心、小区中心和组团中心等。 7、道路红线: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8、建筑线: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图解)
9、建筑小品:既有功能要求,又具有点缀、装饰和美化作用的、从属于某一建筑空间环境的小体量建筑、游憩观赏设施和指示性标志物等的统称。
10、用地概念
10.1、住宅用地(R01):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其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含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的总称。 10.2、公共服务设施用地(R02):一般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各
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10.3、道路用地(R03):居住区道路、小区路、组团路及非公建配建的居民汽车地面停放场地。
10.4、公共绿地(R04):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10.5、其它用地(E):规划范围内除居住区用地以外的各种用地,应包括非直接为本区居民配建的道路用地、
其它单位用地、保留的自然村或不可建设用地等。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道路用地 一般情况下的各个用地的比例关系 公共绿地 (居住区用地平衡控制指标) 11、建筑强度的各项指标 11.1、建筑面积毛密度:也称容积率,是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各类建筑的建筑面积(m2/hm2)或以居
住区总建筑面积(万m2)与居住区用地(万m2)的比值表示。
居住区建筑总面积(万m2)
居住区用地(万m2) 内部成本外部化(权利的寻租) 容积率 市政投资 11.2、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每公顷居住区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m2/hm2)。
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
居住区用地(万m2) 控制住宅的数量
11.3、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每公顷住宅用地上拥有的住宅建筑面积(万m2/hm2)
住宅建筑总面积(万m2)
住宅用地(万m2) 注意净密度和毛密度的区别
11.4、建筑密度:居住区用地内,各类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各类建筑的基地总面积(万m2) 高层:一般15% 居住区用地(万m2) 多层:一般25%
11.5、人口毛密度: 人口数量 人口净密度: 人口数量
居住区用地 住宅用地
11.6、住宅建筑套密度(毛): 住宅建筑套数 住宅建筑套密度(净): 住宅建筑套数
居住区用地 住宅用地
11.7、绿地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
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 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绿地覆盖率)
11.8、日照间距系数: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 房屋间距 日照 满窗日照:3h 大城市
遮挡房屋檐高 要求 满窗日照:2h 小城市
11.9、停车率:指居住区内居民车的停车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10、地面停车率、居民汽车的地面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 11.11、拆建比、拆除的原有建筑总面积与新建的建筑总面积的比值。
11.12、高层住宅比例: 高层住宅建筑面积 中高层住宅比例: 中高层住宅建筑面积
住宅总建筑面积 住宅总建筑面积
低层住宅:1—3层 住 多层住宅:4—6层
宅 中高层住宅:7—9层 7层以上的住宅要增设电梯
高层住宅:10层以上 小高层:12层以上的(建筑上常用) 四、居住区的组成、类型和规划结构 A、组成
1)、组成 物质要素:由自然和人工两大要素组成(地形、地质、水文、气象等;建筑以及工程设施等;)
要素 精神要素:指社会制度、组织、道德、风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修养等。 2)、组成 建筑工程:主要是居住建筑,其次是公共建筑、生长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和小品建筑等。
内容 室外工程:包括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包括: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以及挡土墙、护坡等。 3)、居住区的用地组成 住宅用地 公建用地
规划 居住区用地 道路用地
用地 其他用地 公共绿地 (重点内容,注意规范上的定义)
4)、 居住区 内部居住环境:住宅内部的和住宅楼公共部分的环境
环境组成 外部生活环境:住区的外部生活环境,空间环境、空气环境、声环境、热环境等
B、居住区的功能(课本P491) C、居住区的规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