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居住区的规模:
a、包括人口和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主要的标志
b、适当规模的原因:本身的功能、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的要求 2)、居住区的规模的决定因素
a、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合理的服务半径指居民到达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放大步行距离,一般为800—1000m)
b、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城市干道之间要有合理的间距,以保证城市交通的安全、快速和畅通,一般应在600~1000m之间。
c、居民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响。(居住区的规划与居民行政管理体现相适应,街道办事处管理一般3-5万人
d、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
e、自然地形条件和城市的规模等因素也有一定影响(人口5万,50-100hm)
3)、居住区的分类(与前面相同) D、居住区的规划结构 1)、规划结构:是根据居住区的功能要求,综合解决住宅月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共绿地等相互关系而采取
的组织方式。(规划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基本形式,在结构形态上也可归纳成若干模式)
2)、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主要因素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主要取决于居住区的功能要求,而功能必须满足和符合居民的生活需求,因此居民在居
住区内的活动规律和特点是决定因素。(日常生活最频繁的活动、经常必须的活动)
居民日常生活活动应尽量接近居民,小学生上学不应跨越城市干道,与公交车站不大于500米,因此居住
区内公共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和城市道路是影响居住区规划结构的两个重要方式。此外居民行政管理体系,城市规模,自然地形的特点和现状条件等也对其影响。
3)、居住区结构的基本形式
(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可以保证居民生活的方便,安全和区内的安静,利于城市道路的分工和交通组织。居住小区的规模一般以一个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上限,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为其用地规模的上限。
(2)以居住组团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不划分明确的小区用地范围,住区直接由若干住宅组团组成 (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基本单位来组织住区
总结: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居住区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每个小区由2~3个住宅组团组成。 4)、布局形式
a、向心式住区住区结构:围绕占主导地位要素组织 b、围和式住区结构
c、轴线式住区结构:韵律、均衡 d、片块式住区结构
e、集约式住区结构 (规划结构图中常见的画法、形状) 五、住区的规划设计 1)、基本理念(课本P498) 2)、基本原则(课本P500)
1.整体性:环境特色和个性取决于整体性 2.经济型:节地 节能 节材 3.科学性:“四新”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 改善居住区功能,提高居住区质量 带来经济环境效益 4.生态型:居住区的生态质量改善生态环境 “绿色”建材 5.地方性和时代性:地方性是反映当地气候、地理条件、居民生活习惯、建筑材料和历史文脉等因素。继承创新, 6.超前性和灵活性:面对现实 兼顾当前实际情况 有弹性 有余地 7.领域性与社会性 8.健康性
3)居住区规划的基本要求
1.使用要求 为居民创造一个生活方便的居住环境,是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最基本要求。
2.卫生要求 为居民创造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要求居住区有良好的日照、通风等条件,以及防止噪声的干扰和空气的污染等。
3.安全要求 为居民创造安全的居住环境。
a. 防火 建筑物之间要有一定防火间距,防火间距因情况而异。
b. 防震灾 1居住区选择避免在地震是有崩塌危险区域2考虑有适当的安全疏散用地3居民区道路应平缓畅通,便于疏散,并分布于坍塌范围之外4居住区各类建筑除考虑建筑设防烈度要求外,房屋体形计量简单,采用合理层数,间距和密度
c. .防空 1“平战结合”原则2防空地下建筑与地下工程管网的规划设计密切结合
4.经济要求 居民区的规划应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 降低居住区建筑的造价 节约城市用地
5.美观要求 为居民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把居住区作为有机整体进行规划设计 六、居住区的建筑构成 A、居住区的住宅设计 1.住宅户内组成及分析
1)影响住宅设计的主要因素:家庭结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和地方特点 家庭结构: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丁克家庭) 2) 消费方式转变:温饱型—小康型
宏观的社会经济背景 生活方式转变:物质消费—服务消费,户内消费—户外消费 生活闲暇化:消费结构,文娱、医疗、旅游比重上升 生活时间分配,外出休闲娱乐时间增加 2.住宅户内组成(实用常识)
1)分类:居住活动、辅助活动、交通及其他活动。。。 2)各部分组成(按空间使用功能分类)
一套住宅:居室、厨房、卫生间、门厅或户内过道(户内楼梯)、贮藏间、室外活动空间
起居室与卧室 庭院、阳台、露台等 三个领域:个人圈、劳动圈、公共圈
私密性分析:卧室、卫生间 起居室、厨房 门厅 强 弱 3)指标(概念)
结构面积:指住宅的所有承重墙(柱)和非承重墙所占的面积总和,即内墙、外墙、柱等结构件所占面
积的总和。
使用面积:指住宅各层平面中为生活起居所使用的净面积之和。
房屋租赁时一般计算使用面积(可全面反映住宅所有权人和住宅使用权人的租赁关系),买卖中不用 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墙外围所围成空间的水平面积,如果计算多层或是高层住宅楼的建筑面积,则是
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低于1.2m,不算
建筑面积与层高有关系 在1.2—2.2m之间,算一半 高于2.2m,算一层 公用面积:住宅楼内为住户方便出入、正常交往、保障生活所设置的公共走廊
居住面积:住宅建筑各层中直接供住户使用的居室净面积之和。所谓净面积就是要去除墙、柱等结构件
所占有的水平面积(即结构面积)
套内使用面积系数(得房率): 套内使用面积 套内建筑面积+规定分摊的公用面积 B、住宅建筑的类型及其设计
a.分类:低层住宅、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宅、高层住宅
1)低层住宅设计 基本特点
1.能适应面积较大,标准较高的住宅,也能适应面积较小,标准较低的住宅 2.平面布置紧凑,上下交通联系方便
3.一般组织有院落,使室内外空间互相流通,扩大生活空间,便于绿化,能创造更好的环境 4.对基地的要求不高,结构简单,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住户可以自己动手制作 5.占地面积较大,道路、管网以及其他市政设施投资较高 平面组合形式:独院式、双联式、联排式(简图)
2)多层住宅设计 基本特点
1.从平面组合来看,多层住宅必须借助于公共楼梯(而非电梯)来解决垂直交通,有时还需设置公共走
廊解决水平交通
2.与低层住宅和高层住宅相比,多层住宅比低层住宅节省用地,造价比高层住宅低,适合于目前一般的 生活水平
3.多层住宅不及低层住宅与室外联系方便,虽不需高层住宅所必须的电梯,上面几层的垂直交通仍会感 到不便
设计要点:1)单云划分一般以数户围绕一个楼梯间来划分单元;2)单元组合拼接方式;
3)基本平面类型: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跃层式、集中式(点式) (简图)
3)高层住宅设计
基本特点
1. 提高住宅的容积率,节约城市用地 2. 可节省市政建设投资
3. 可以获得较多的空间来布置公共活动场地和绿化,丰富城市景观 4. 用钢量较大,一般是多层住户的3—4倍 5. 对居民生理和心理会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 平面类型:单元组合式、长廊式、塔式、跃廊式
垂直交通:以电梯为主,以楼梯为辅;12层住宅每栋楼设置的电梯应不少于2部
b.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住宅建筑与用地经济的关系
1住宅层数 合理提高住宅建筑的层数是提高住宅建筑面积密度、节约用地的主要和最基本地手段和途径。
2
住宅层数在3—5层时,每提高一层,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积1000m;而6层以上,效果将显著下降 6层住宅无论从建筑造价和节约用地来说都是比较经济的
2进深 住宅进深加大,外墙相应缩短。加大谨慎也有利于节约用地。
3长度 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单元拼接越长,山墙越省,利于降低造价和采暖费,但是住宅不宜过长, 过长需要增加伸缩缝和防火墙等,且对通风和抗震不利。
4层高 住宅层高的合理确定不仅影响建筑造价,也直接和节约用有关。层高每降低10cm,能降低造价1%,节 约用地2%
c.合理选择住宅类型一般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住宅标准 包括面积标准和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课本P503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 套型:每套住房的面积大小和居室、厅和卫生间的数量。(如一室一厅、二室二厅一卫) 套型比:各类套型的比例。在确定套型比时应参照当地的人口结构和市场的需求 平衡套型比的方法:1)、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套型比在一个单元或一幢住宅内平衡 2)、选用单一套型的住宅,在几幢住宅或更大范围内进行平衡 3)、即采用单一套型又采用多种套型的住宅。 C.居住区外部空间设计 1)知识储备
a.小知识 建筑自身
比例 空间的理解:图底关系;有—无 区分 建筑群体内 空间 空间的形成:围和、占领、联结 尺度 人和建筑 空间的使用:少就是多
密切距离:30cm以内 距 个体距离:35—120cm之间
离 社交距离:120—300cm之间 可视
公共距离:300—900cm之间 距离:250—300cm b.空间手法的运用:
1.轴线:实体占领和围和
。
2. 45—建筑细部,采取丰富建筑细部设计的手法
。
视线组织 27—建筑整体的最佳视角
。
18—建筑及其背景 3.群体的空间组合
c.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应考虑的因素
1)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空间环境 2)满足住户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空间安全和心理要求 3)形成良好而富有特征的景观 2)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及特点
1)行列布置 建筑按一定朝向和合理间距成排布置的形式。这种布置形式能使绝大多数居室获得良好日照和通风。 2)周边布置 建筑眼界防火院落周边布置的形式。形成较封闭的院落空间,便于组织公共绿化休息园地。有利于节约土地,提高居住建筑密度,阻挡封杀减少院内积雪。但有一部分朝向差,施工复杂,不抗震。
3)混合布置 为以上两种形式的结合形势,最常见以行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或公共建筑沿道路或院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