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2 1:54:32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周边布置,以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4)自由式布置 建筑结合地形、在照顾日照、通风等要求的前提下,成组自由灵活的布置。 3)住宅建筑的群体组合方式 1.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

住宅群体的组合可以由一定规模和数量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成组或成团,作为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本组合单元,有规律的发展使用。这种基本组合单元可以由若干同一类型或不同类型的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组合而成。组团的规模主要受建筑层数、公共建筑配置、自然地形和现状等条件的影响而定。一般为1000~2000人,较大可达3000人。

成组成团的组合方式功能分区明确,组团用地有明确范围,组团之间可以用绿地、道路、公共建筑或自然地形进行分隔。这种组合方式也有利于分散建设,即使在一次建设量较小的情况下,也容易使建筑组群在短期内建成,并达到面貌比较统一的效果。 2. 成街成坊的组合方式 成街的组合方式就是以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沿街成组成段的组合方式,而成坊的组合方式就是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以街坊作为整体的一种布置方式成街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城市和居住区主要道路的沿线和带形地段的规划。成坊的组合方式一般用于规模不太大的街坊或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居住地段的改建。成街组合是成坊组合中的一部分,两者相辅相成,密切结合;特别在旧居住区改建时,不应只考虑沿街的建筑布置,而不考虑整个街坊的规划设计。

3. 整体式组合方式

整体式组合方式是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 4) 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

群体空间的构图手段:多样统一规律、对比、节奏、韵律、比例与尺度

平面组合:空间形状的变化、围和程度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变化和住宅平面外形的变化 立体组合:层高、台阶和地形等 色彩、绿化、道路和建筑小品等

5)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1.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

主要采用建筑的不同组合方式以及利用地形、绿化等手段。在山地还可以利用南向坡地缩小日照间距

2. 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设计措施 1.规划布局 2.建筑组合 3.利用绿化

3. 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设计措施

1.合理布局 2.利用绿化 3.利用地形 3.利用人工壁障 6)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布置在住宅底层可减少居住区公共建筑的用地。宜于布置在住宅底层的公共服务设施主要是一些对住户干扰不大、本身对用地无特殊要求的公共服务设施。

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空间的借用 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高低层住宅混合布置 3.利用地下空间和采用高架平台

六、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及其他用地的规划布置 定内容、定容量、定位置

1).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定内容

按使用性质分类

①教育——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等 ②医疗卫生——医院,诊所,卫生站等

③文化体育——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游泳池,体育场,青少年活动中心 ④商业服务——食品、菜场、服装、棉服、鞋帽、家具、五金、交电等 ⑤金融邮电——银行、储蓄所、邮电局、邮政所、证券交易税

⑥社区服务——居住委员会、派出所、物业管理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

⑦市政公用——公共厕所、变电所、消防站、垃圾站、水泵房、煤气调压站 ⑧行政管理——商业管理、街道办事处等行政管类机构

按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繁程度

①居民每日或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②居民必要的非经常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 按盈利非盈利性分类:营利性和非营利性

2).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课本P516) ———定容量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定额指标包括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两个方面。其计算方法有“千人指标”、“千户指标”和“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我国沿用的以“千人指标”为主。“千人指标”,即每千户居民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和用地面积。

3) 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定位置

a.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应按照分级:根据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使用的频繁程度

对口:对应人口规模 配套:成套配置、建设

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进行,一般与居住区的规划结构相适应。

b.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便于居民使用。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2.应设在交通比较方便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段,并要考虑职工 上下班的走向。

3.如为独立的工矿居住区或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则应在考虑

级别 居住区级 居住小区级 居住组团级 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要保持居住区内部的

半径(m) 800-1000 400-500 150-200 安宁。

4各级服务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邻布置,或靠近河湖水面等一些能较好体现城市建筑面貌的地段 规划布置的方式:

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置的方式一般以居住人口规模大小分级布置

(1)第一级(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主要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商业服务设施和影剧院、俱乐部、图书馆、

医院、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房管所、邮电、银行等为全区居民服务的机构。

(2)第二级(居住小区级)内容主要包括菜站、综合商场、小吃店。、物业管理、会所、幼托、中小学等 (3)第三级(居住组团级)只要包括居委会、青少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服务站、小商店等 (模式图)

二三级公共服务设施是居民日常必须的,统称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这些公共服务设施课分为二级,也可不分。 c.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宜相对集中布置,以形成居住区中心。而医院由于本功能的要求,宜布置在比

较安静和交通比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穿越干扰。居住区中心主要由文化商业服务设施组成。

1).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位置的选择

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并考虑居住区不同的类型和所处的地位。 2).居住区文化商业服务中心的布置方式 (1)文化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掌握) ①沿街线状布置

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和走向等综合考虑。

在交通过于繁忙的城市交通干线上一般不宜布置。沿城市主干道或居住区主要干道布置时,交通量不大,可两侧布置,交通量较小是可沿一侧布置。道路走向也影响建筑的布置。道路交叉口时,以注意人流和车流的合理组织 ②独立地段成片集中布置

应根据各类服务设施的功能要求和行业特点成组结合,分块布置。建筑群体沿街立面要求,内部空间的组合,合理组织人流、货流线路。

③沿街和成片集中相结合的布置方式

吸取前两种方式的优点。根据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建设规模、特别市用地的紧张程度及现状条件等综合考虑。

(2)居住区商业类服务设施的布置方式

①住宅底层商业服务设施 ②独立设置的商业服务设施 (3)社区医疗服务中心

医院宜布置在比较安静和交通较方便的地段,以便居民使用和避免救护车对居住区不必要的穿越干扰 d.居住组团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

居住组团相当于一个居民委员会的规模,一般包括居委会、老年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包括图书馆)、车辆存放处、服务站卫生站、小商店等。 (1)托儿所的规划布置

①应设在环境安静、接送方便的单独地段上。总平面上要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 ②又拖的总平面布置要保证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地有良好的朝向,室外要有一定面积的硬地和活动器械 (2)小商店的规划布置:组团入口

一般设在路口,服务半径端(100~150m),使用方便 (3)其他设施

结合建筑功能布置

e.居住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掌握中小学规划布置要求)

在居住区和居住小区规划结构中就应以考虑。

①保证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能就近上学,一般小学服务半径500m中学服务半径1000m。

②学生上学(特别是小学生)不应穿越铁路干线、厂矿生产区、尝试交通干道、市中心等人多车杂的地段。 ③应设在居住区或小区的边缘。沿次要道路比较僻静的地段。 ④避免对居民干扰,与住宅保持一定距离。 七、居住区道路与交通的规划布置 1.居住区地交通组织及交通方式

交通方式的选择: 步行 与 机动车、非机动车 共存 近距离活动(庭院) 远距离活动(外出)

交通特征及类型: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垃圾清运、邮件投递等)、应急性交通(消防救护) 明显的生活性特征

交通组织方式:人车分行、人车混行、人车共存三种基本形式 2.路网布局 原则

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分级布置,逐级衔接;因地制宜,经济建设; 功能复合,人性空间;整体空间,注重景观;避免影响城市交通 3.居住区道路的功能和分级

1)功能:1.居民区日常生活方面的交通活动,是主要的,也是大量的。我国目前以步行、自行车交通为主;

在一些规模较大的居住区内,还会通行公共汽车,还要考虑通行出租车、私人摩托车和小汽车的问题。 2.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3.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的货运车辆通行。 4.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要求。

5.道路的走向合线型是组织居住区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也是居民相互交往的重要场所

2)分级

分级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级道路 宅间小路 备注 宽度 红线宽度:20—30m 建筑控制宽度:10-14m 车行道宽度:不小于6—9m 建筑控制宽度:8—10m 车行道宽度:不小于3—5m 宽度:一般不小于2.5—3m 功能 解决居住区内外的交通联系 居住区的次要道路 居住区的支路 通向各户或是各单元门前的小路 居住区级道路相当于城市的道路中的支路 宅间小路不属于居住用地中的道路用地而是住宅用地 补充:(各级道路在规范中的定义)

居住区(级)道路 :一般用以划分小区的道路。在大城市中通常与城市支路同级。 小区(级)路:一般用以划分组团的道路。

组团(级)路:上接小区路、下连宅间小路的道路。

宅间小路:住宅建筑之间连接各住宅入口的道路。 (道路断面简图)

居住区级道路 居住组团道路

居住小区级道路 道路与各种工程管线

4.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10点)

① 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住区服务,住区内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机动车对外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② 街道走向要便于居民上下班,尽量减少芳香交通。住宅与最近的公告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m。 ③ 充分结合地形,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于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减小桥梁和涵洞的投资。丘陵地区减少土石方的工程量。 ④ 在旧城进行旧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⑤ 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建筑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m,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m。

搜索更多关于: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笔记) 的文档
居住区规划知识点整理(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icup7x6a04m0xd0pdxs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