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皇上下诏许可。
改任河中节度使。当时方镇多无原则地纵容,只有元膺坚持正道严格自律,监军和来往办事的宦官,无不敬畏。进京做吏部侍郎。(他)在朝廷上神态庄重,立身端正,有宰相的声望,处理事务非常合宜,人们佩服他做事得体。因病改任太子宾
客。为官始终没有过
失。死时七十二岁,追赠吏部尚书。
(二十一)
(1)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 (2)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 (3)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
参考译文:吕南公有一篇文章所写的都是建昌南城人。一个叫陈策,曾经买骡子,买到一头不能加鞍使用的,不忍心把它转卖给别人,让人在野外的草房里养着,等着它自己死掉。陈策的儿子雨脚猾的市场经纪人商量,趁着经过这里的官人死了马,就磨破了骡子背上的毛,来炫耀这骡子能驮东西而卖它。骡子已经卖出去了,陈策听说了,亲自去追上那个官人。把骡子不能加鞍使用的事告诉他。那个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卖这骡子,就把骡子关起来不让陈策看见。陈策请求用鞍子试一试,骡子的脊骨高得一整天都不能加上鞍子,官人这才感谢而退回了骡子。有一个人到陈策这里来买银器和罗绮(疏薄有花纹的丝织品),陈策不卖给他罗绮。那个人说:“先前还看见您的库房里有罗绮,现在为什么吝惜不卖呢?”陈策说:“是这样,有个人拿罗绮抵押借钱后而死,这罗绮放置的时间很久了,丝力碎脆不耐用,听说您想要用罗绮陪嫁女儿,怎么能够用这种东西使您忧虑呢!”陈策拿来应当卖给他的银器放进很旺的炭火中,他说:“我恐怕抵押这个东西的人或许得到的不是真的银器,所以为您验一验它。”??有一个叫曾叔卿的,他买了一批陶器想要转运北方交换物品,可是没有成行。有人到曾叔卿那里要求把陶器一并卖给他,曾叔卿把陶器交给他,已收了钱,仍然问道:“现在把这些东西运到哪里去呢?”那个人说:“我想要效仿您先前的打算。”曾叔卿说:“不行,我因为北方刚发生灾荒,因此不把这些陶器运去交换物品,现在难道应该不告知以至使您受害吗?”于是不再卖陶器给那个人。其实曾叔卿家很贫苦,妻子儿女受饥寒他也不顾虑了。
(二十二)
(1)自己通达又能让别人通达的人,想窘困也是不可能的。 (2)富有时不施舍,穷困时就没人援助。
(二十三)
参考译文:社会上都说行善的人就能得到福,为恶的人就会招来灾。福祸的报应,全由天执行,人做了之后,天就给予相应的回报。公开施予的恩惠,君主来奖赏他;暗中做的好事,天地报答他。世人不论贵贱贤愚,没有不认为这样的。只见到前人的行事及其果报有文字记载流传,又看见善人恰好遇到福,因此就相信福祸报应的说法,认为确实如此。(其实)这种说法或者是当时的圣贤想劝人行善,记载了必然会有这种结果的事,以宣扬行善必得好报;或者是恰好遇到福佑者认为是这样。如果实事求是地说,哪里会得到天的福佑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