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二模C卷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9/1 8:02:2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C卷)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27题。

2.请将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文言文(39分)

(一)默写(15分)

1.浮云游子意, 。(《送友人》) 2. ,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 3. 虎见之, 。 (《黔之驴》) 4. ,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5. 人生自古谁无死, 。 (《过零丁洋》)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6-7题(4分)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

6.词中加点的“欲说还休”的意思是 (2分) 7.对这首词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描绘了少年时代故作深沉的情态。 B.写出了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 C.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沉重抑郁。 D.表现出言不由衷地顾左右而言他。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8分)

桃花源记

①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1

咸来闻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本文的作者是 (朝代)的 (人名)。(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的含义。(3分)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选文第①段描绘出桃花源宁静悠闲的生活环境。 B.选文第②③段为桃花源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C.选文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和平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选文抒发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的憧憬。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问。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复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皆服其量。

【注释】①吕蒙正:北宋人,曾三任宰相。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有资格入朝廷的中央官吏。

11.解释下列加点词。(4分)

(1) 吕蒙正不喜记人过 ( ) (2) 蒙正遽止之 ( ) ..1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2分)

不问之,何损?

13. 吕蒙正的同僚愤愤不平的是 。(3分)

2

14.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3分)

A.为人处事应当闻过则喜。 B.为人处事应该相互忍让。 C.为人处事要能鉴貌辨色。 D.为人处事要能容人之过。

二、现代文(4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18分)

小议传统教育

①传统读书教育是成功的。童年之时饱学于身者,数不胜数。从近、现代之交的学者身上,还能看到这一点。

②陈寅恪先生,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童年饱学者。陈家重视对子孙的教育,不但开设家塾,而且还办学堂。倡导新文化运动的鲁迅和胡适,亦受惠于传统的读书教育,孩童之年在学识上也已有了很好的积累。鲁迅七岁入私塾读书,《百家姓》、《神童诗》等书即此时期读的。胡适四岁入私塾,期间读完了四书五经、《孝经》和《资治通鉴》。

③一个人读书怎么样,关键在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开发心智、引导情趣、培养习惯和技能的最佳年龄段,若能在这一年龄阶段培养出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嗜好,锻炼出一定的读书技能,这将会影响其终生。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钱鐘书的父亲钱基博先生,一生“暇则读书,虽寝食不辍,怠以枕,餐以饴”,.钱基博先生读书之勤奋,与其童年之时所受的传统读书教育有直接关系。

④古代读书,重记诵。孩童时期读书,以记诵为主,待成人后,读书也特别强调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章学诚深知记诵之重要,把记诵比作“学问之舟车”。

⑤古代读书,还重朗读。朱光潜先生曾说,朗读“是学文言文的长久传统,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五四”以后,朗读渐不为读书者所重。

⑥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心缮性,为古代读书人之共识。钱基博先生继承了古代的读书精神。陈寅恪先生也特别重视学养,曾言:“学德不如人,此实吾之大耻。”

⑦记诵乃积累之功,朗读乃反复之功,学养乃学识修为之功。取传统读书教育之长,

3

我们的读书会有更大的进步。

15.第③段“传统读书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此”中的“此” 指的是下列选项中的 项。.(3分)

A. 陈寅恪、鲁迅、胡适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成功典范。 B. 指在童年时读书习惯、读书能力和读书情趣的培养。 C. 古代读书,重记诵。只有记诵精熟,才能融会贯通。 D. 古代读书,更重学养。诵诗读书以养学识修为之功。

16.围绕“传统读书教育”,本文传递给读者的主要信息是(5分) (1) ; (2) 17.本文第⑤段和第⑥段不能互换的理由是:(6分)

(1) ; (2) 18. 本文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举例分析其中一种论证方法在文中的作用。(4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9-23题(22分)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去了沉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冈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在等待父亲,和父亲手中的鱼。

②胖头鱼,头重尾轻,一种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所以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他的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整条的鱼被分成小块。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散开来时,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我们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4

搜索更多关于: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二模C卷 的文档
上海市初三语文质量测试二模C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ixab88u6r5136r5shn2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