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巧,形制优美,宛如飞虹。桥的两端紧连着街市,车马行人,南来北往。一艘巨大的漕船,正在放倒桅杆,准备过桥,船夫们呼唤叫喊,紧张操作,引来了看热闹的人群,成为全画的一个高潮。后段写市区街道,以高大雄伟的城楼为中心,两边街道纵横,房屋鳞次栉比,有茶坊、酒肆、脚店、肉铺、寺观、公廨等。各类商店经营着罗锦布匹、沉檀香料、香烛纸马等。另有医药门诊、大车修理、看相算命、修面整容等,各行各业应有尽有。街市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幼,各个阶层人物无所不备。
《清明上河图》写实性很强,时代气息浓厚。画面细节刻画真实,如桥梁的结构,车马的样式,人物的衣冠服饰,各业人员的不同活动等,描画具体入微,生动丰富,其反映社会生活和物质文明的广阔性与多样性,有着文字难以巷代的文献史料价值,是了解12世纪初中国中原城市生活极其重要的形象资料。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传统的手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视点的办法,即“散点透视法”来摄取所需的景象: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结构严谨。画中人物多达500余人,不唯衣着不同,神情气质也各异,而且穿插安排着各种活动,其问充满着戏剧性的情节冲突,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线条道劲老辣,与一般的界画大不相同。《清明上河图》无作者款印,根据卷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张著的跋语,得知作者是张择端。卷后其他题跋诗文的尚有金代张公药、王磵、张世积,元人杨准,明代李贤、李东阳、吴宽、陆完、冯保等人,说明此图曾经被北宋、金、元、明、清内府和许多私人收藏过,是一幅流传有绪的名迹。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年版)
综合性学习
中华传统节日
……………………………………教材解析 ……………………………………
本次综合性学习围绕“中华传统节日”这个主题展开,要求学生在了解传统节日及其 相关习俗的基础上,写一篇习作;同时还要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本次综合性学习贯穿整个第三单元教学。《古诗三首》和《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 ‘提示”分别布置了本次综合性学习前两个阶段的任务:小组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小组交流 收集到的资料,整理资料,并为展示作准备。在这两个阶段的基础上,进入综合性学习的 第三阶段,即展示交流学习成果。
《古诗三首》课后的“活动提示”明确提出这次综合性学习的任务,对如何开展活动作了具体的指导。教材中的插图和泡泡提示了了解传统节日的途径,即可以看看日历,问问长辈,查查资料等。“活动提示”还要求学生自由组成小组,共同商定准备了解哪些传统节日,通过哪些方式记录了解到的内容。教材提供了一个表格作为记录的样例,启发学生可以从节日名称、过节时间、节日的习俗等方面收集资料。
《纸的发明》课后的“活动提示”是对活动开展的过程指导,提示学生适时交流第一阶段的活动情况,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商量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泡泡中的“爷爷给我讲了乞巧节的传说”“我收集了元宵节的灯谜”是举例介绍可以收集哪些资料;泡泡中的“我们小组打算制作关于中秋节的手抄报,还需要补充一些图片”是展示方式举例,并提示学生根据展示的需要可能还要有针对性地收集更多的资料。 本单元课文学习结束后,教材安排对前一阶段综合性生学习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展示活动有两项任务,第一项是个人学习成果展示,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里发生的故事,引导学生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从而促进他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第二项成果展示重在集体合作,教材中的4个泡泡列举了一些展示的形式和内容,比如,可以通过做月饼、写春联、诵读古诗、讲述包粽子的方法等方式展示活动成果。最后对展示交流提出了要求,展示成果时本组的同学可以互相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问,最后还要评一评
哪个小组活动开展得好。
教材这样安排,旨在通过为期两周左右的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人际交往等能力以及互助合作的团队精神,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活动目标 ……………………………………
1.能小组分工合作,用不同方式收集介绍我国传统节日的资料,并记录这些节日的相关风俗。
2.能就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传统节日写一篇习作,写清楚过节的过程。 3.以适当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4.能对其他小组的展示活动作出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活动建议 …………………………………… 开展综合性学习应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陛,引导学生在较长一段时间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合理规划活动进程,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在收集、整理、展示中华传统节日相关习俗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1.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要求。 综合性学习贯穿单元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在单元教学之初,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开展综合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全面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与要求,以便学生有序安排自主学习活动。
通过《古诗三首》的学习,学生对“春节”“清明”“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有了一些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阅读课后的“活动提示”,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任务,以及如何开展这次活动。教师可引导学生看插图、泡泡和表格,打开思路,通过充分的交流,知道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收集传统节日的相关资料,以及用哪些方式记录收集到的资料,从而为开展课外的小组自主合作学习作好准备。教师应注意帮助学生组建小组,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引导协调,比如,协调组内男生和女生的比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引导异质分组等。在学主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提供小组合作开展活动的评价要求,以便将来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照评价要求进行自我评价。同时,还应把相关的评价内容和要求告诉家长,让家长一同参与其中,引导孩子自觉、认真地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开展学习活动。 2.针对问题及时干预,加强过程性的指导和评价。 在了解了可以从哪些渠道收集资料,重点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后,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课外实践。需要注意的是,“放手”不是“放任”,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个人自主实践,可以设计活动评价标准,让学生对照标准自我评价;可以把学生已经收集到的资料张贴在班级学习园地中,提醒还没有收集资料的学生赶快行动;可以询问各组开展活动的情况,督促、指导学生按照查找资料、整理信息、合作完成展示任务的步骤有序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应通过过程性的干预和指导,为学生坚持自主开展综合性学习提供保障。
收集到合适的资料是完成综合性学习的关键。本次活动中,学生一般会比较多地收集节日的习俗,以及与这些习俗相关的传说,不会马上想到要收集如何过节的资料。而本次综合性学习需完成的任务之一是要“写自己家过节的过程”或者“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因此,在第二阶段组织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了完成这一学习任务,我们还需要收集哪些方面的资料?从而为完成第三阶段的任务作好准备? 3.搭建展示平台,引导交流分享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综合性学习成果的展示可以安排2.5~3个课时,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展示活动成果。 首先,进行“写一写过节的过程”的个人成果展示。学生自主完成习作后,可先在小组
里读读自己的习作,组内成员要评价习作是否交代清楚了是如何过节的。教师巡视挑选比较典型的例子,再组织集体交流。通过交流,使大家了解到更多的节日习俗。比如,过中秋节时,晚饭后全家要一起吃月饼、赏月。如果学生写的是过节时发生的印象深刻的事,教师要引导学生辨析文中所讲的事是否与“节日”密切相关,如果仅仅是发生在节日这天,而与过节没有关系,是不符合要求的。
其次,让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展示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展示前,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评价展示活动成果的标准,依据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展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从他人的展示中得到的收获说清楚,并运用恰当的方式对他人的展示情况作出评价。此外,教师在评价学生综合性学习情况时,应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评价应重点关注学生的习惯态度、合作分享的情况。比如,能否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要求自觉开展学习活动,能否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是否有创新等。
……………………………………教学设计…………………………………… 活动主题:
了解中华传统节日。 活动时间: 2周。 活动任务:
任务一:把自己家人过某个节日的过程,或节日中发生的印象深刻的故事写出来。 任务二: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种大家都喜欢的方式介绍中国的传统节日。 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自主拓展学习
一、了解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学习任务和要求 1.自读教材第三十六页“活动提示”,思考活动任务、要求有哪些。 2.集体交流。
(1)讨论明确任务:了解我国传统节日的有关习俗。
(2)再读第三十六页的泡泡和表格,了解需要收集哪方面资料,知道收集资料的途径。 收集资料的范围:节日名称;过节的时间;人们是怎么过节的;节日的习俗……
收集资料的途径:询问长辈,听他们讲述传统节日的习俗;到图书馆借阅介绍传统节日的图书;查找介绍传统节日的音像资料;在网上查阅介绍传统节日的文章…… 二、组建小组,确定活动对象
1.自由组成小组,教师适当干预。 2.小组讨论确定准备了解的传统节日。 三、按要求自主开展学习活动 教师提供活动的自我评价标准,让学生能根据评价细则在第一、二阶段的学习中经常进行自我评价,让家长能据此表引导、督促孩子收集、阅读、整理相关资料。
收集整理资料自评表: 内容 查找资料 整理资料 小组交流 自我评价 1.能根据小组选定的节日查找资料。 2.能自己从书上、网上或其他途径查找资料。 1.能记录有关节日习俗、过节过程等方面的资料。 2.能根据记录的要点练习介绍人们过节的过程。 1.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2.能认真听同伴发言,诚恳地提出改进建议。 ☆☆☆ ☆☆☆ ☆☆☆ 第二阶段:小组中期交流
1.各小组商量确定成果展示的方式,以及各自的任务。 2.各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筹备展示活动。
教师应及时了解小组确定的成果展示的方式,并提供参考意见,对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还应给予一定的指导。 第三阶段:学习成果展示 一、个人习作展示
1.在小组内朗读所写的有关过节的习作。 2.组内依据标准,对展示的习作进行评价。 个人习作展示互评表: 内容 过节的过程 节日的习俗 印象深刻的事 能写清楚过节的习俗。 所写的事与过节联系紧密。 评价标准 能写清楚一家人一起过节的过程。 ☆☆☆ ☆☆☆ ☆☆☆ 3.各小组推选一名成员代表小组参加全班交流。 4.集体交流。 二、小组展示交流 1.小组展示。 2.互动评价。 小组展示互评表: 内容 参与度 自信心 形式 质量 评价标准 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活动,相互合作。 小组成员展示时态度大方,充满自信。 形式多样。有创意。 内容丰富,介绍清楚。 ☆☆☆ ☆☆☆ ☆☆☆ ☆☆☆ 三、活动总结
1.学生交流自己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的收获。 2。教师总结。
(1)表扬在活动中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和小组。 (2)指出学习活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例如:收集了很多资料,但没有认真阅读资料;小组合作时,不能按时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语文园地
……………………………………教材解析 …………………………………… 语文园地安排了4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以《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两篇课文为例,引导学生回顾、梳理课文的相关段落是如何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单元语文要素的认识。 “识字加油站”旨在引导学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教材出示了6个场所名,通过读认这些场所的名称,增加学生的识字量,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都是识字的天地,激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识字的兴趣。
“词句段运用”安排了两项内容,这两项内容都是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表达。一是照样子用一些表示动作的词说清楚某个手工活动的过程,引导学生学着《纸的发明》中写蔡伦如何造纸的内容,练习按先后顺序进行有序表达。二是仿照《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