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特区。
(2)设立经济特区既可以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
(3)第一步,深圳、珠海、汕头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第二步,广州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第三步,珠三角地区被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4)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决策;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原因:吸取了历史的教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等。
?素能提升
1.深圳是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人认为它具有“两个扇面”的作用。“两个扇面”是指(C)
A.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改革的扇面 B.技术革新的扇面和对外交流的扇面 C.对外开放的扇面和对内辐射的扇面 D.管理革新的扇面和引进外资的扇面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一方面,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另一方面,经济特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和示范作用,因而具有对内辐射的作用,故选C项。
2.1985年1月,国家决定把长江三角洲开辟为经济开放区,1988年4月又决定扩大该开放区的范围。国家作出该决定的主要目的是(D)
A.建设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B.配合浦东开发的进程,发挥其龙头、辐射作用 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树立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D.扩大对外开放,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并带动内地开发
3.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据此判断,实施“沿江”战略的龙头举措是(A)
A.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B.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C.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 D.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90年代和地点,其中“沿江”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可知是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故A项正确。
4.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C)
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 ②独立的管理体制 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④市场调节为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设立特区后,国家给予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①正确;经济特区拥有较大自主权,但没有独立的管理体制,②错误。采用排除法,选C项。
5.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总之,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D)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 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闭关自守”是行不通的,因而,要想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A、B两项未能反映材料的实质含义,C项结论不符合题意。
6.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D)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 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 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改革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疑虑这是西方所欢迎的,②错误;上海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故③错误,采用排除法,选D项。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950年起的58年历程中,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从12亿美元到200亿美元用了29年。从2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29年,其中,从200亿美元到5 000亿美元用了23年,从5 000亿美元到2万亿美元用了6年,2002—2007年6年间,进出口贸易总额合计已超过1979—2001年的总和。
材料二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材料三 我国出口工业制成品结构示意图(单位:百分比)
材料四 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方式情况(单位:亿美元)
——以上资料均出自国家统计局、商务部网站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出口贸易总额后29年比前29年增速较快的最主要因素。2002—2007年间进出口贸易飞速增长的国内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三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国际因素。
(3)据材料三、四,我国对外贸易存在哪些问题,应该如何应对?
解析:本题围绕改革开放命题,重点考查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第(1)问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程度,联系教材中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发展趋势”根据柱形图不难回答,原因联系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回答。第(3)问,“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从材料三、四容易看出,至于解决办法,应紧扣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答案:(1)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或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经济重心转移;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
原因: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或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建立)。
(2)趋势:出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比重)增多;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比例上升;其他产品下降(或初级产品下降,或非机电产品与非高新技术产品下降)。因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现代信息技术革命(或第三次科技革命)。
(3)问题: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仍然较低;以加工贸易为主。 应对:坚持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或转变经济增长(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经济特区名称的由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后不久的1979年4月,广东省委一致认为不仅在汕头对外开放,还要在深圳、珠海办,得到中央的肯定。只是叫什么名称大伤脑筋,叫出口加工区,和台湾的名称一样;叫自由贸易区,又怕认为是搞资本主义;最后勉强安了一个“贸易合作区”的名称。邓小平知道后说:“还是叫特区好,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中央没有钱,可以给些政策,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