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
(1)“歌”“花”
(2)“剪”字巧用比喻,把风喻为剪刀,象剪刀一样扫落秋叶,形象地表现出秋风之迅疾。“催”字为“催促”之意,运用拟人手法,风促花开,暗示春风使万物生长,促发生机。 参考译文:
《咏风》(虞世南)长袖轻飘,大家起舞蹁跹,共歌一曲,歌声绕梁,经久不息。风吹动树枝,影子随之摇动,和风将花香吹送到远方。
《咏风》(李峤)能吹落秋天金黄的树叶,能吹开春天美丽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
《咏风》(虞世南)是太宗的第四子李泰作了一首咏风的诗,请陪同的大臣也作一首,所以题作“应魏王教”。应制之作,情感常不由境发,除非正好触动心弦。又多为酒肉之宴,颂扬之歌,因而难以看出诗人独特性情。 《咏风》(李峤)这首诗写出了风的力量。“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前两句就“风”的季节功能而言:秋风能令万木凋零,春风却又能教百花绽放;后两句则就“风”所到之处,呈不同景象来描写:风过江上时,则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时,只见竹竿一齐倾斜。全诗无出现一个“风”字,也没有直接描写风,而是通过外物在风的作用下的改变去表现风之柔情与强悍。“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诗人把叶落花开归因于风的作用,昭示着风之生命力及其给外物的温情关怀。“解落”,“解”字是细心,不急不慢,风之柔情让人感动。“能开”,“开”,是唤醒。“解落”与“能开”,把风的温存柔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风急浪高,写出了风之强悍,风之强劲,风之强势。
名句赏析型的答题技巧:
(1)明确诗中具体景物形象。
(2)展开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再现景物形象。 (3)概括诗人描绘景物的特点。
(4)表达了诗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8.【答案】【小题1】对……说 【小题2】形体容貌
【小题3】同“返”,返回。 【小题4】叹气的样子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①句意为:秦穆公对伯乐说。谓:对……说。
②句意为:形体容貌内在的筋骨。形容:形体容貌。
③句意为:过了三个月,九方皋回来报告说。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④句意为:长长地叹息。喟然:叹气的样子。
(2)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注意限断三处。句意为: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故断句为: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3)本题主要考查点是对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第9页,共12页
句中重点词有:使,派;知,知道;何,什么。句意为:你派出去找马的人,马的色泽、公母还不能知道(了解),又能知道什么好马呢(什么是好马呢)?
(4)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感悟启示。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容,从“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中可知,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结合内容,围绕着“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来阐述感悟启示,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①对……说;②形体容貌;③同“返”,返回;④叹气的样子 (2)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曰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
(3)你派出去找马的人,马的色泽、公母还不能知道(了解),又能知道什么好马呢(什么是好马呢)?
(4)九方皋在相马过程中,忽视次要的因素,使自己的精力集中起来,去抓住千里马的根本特征。启示:要想真正认识一件事物,必须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 参考译文:
秦穆公问伯乐:“您的年岁已高,子孙中有可以派出去寻求天下好马的人吗?”伯乐回答说“一般的好马可以根据形貌筋骨来识别,千里马的体态特征恍惚迷离,很不容易识别,象这样的马,奔跑得非常快,奔跑时不会扬起尘土,也不会留下蹄印。我的子孙都是一般的人才,能够教会他们识别一般的好马,无法教会他们识别天下特出的千里马。我有一个曾在一起扛过东西打过柴草的朋友,叫九方皋。这个人对于马的识别能力不在我之下,请您使他来谒见您吧。”
穆公召见了九方皋,派遣他外出去寻求千里马,三个月后返回禀报说:“已经在沙丘寻得千里马”。穆公问:“是什么样的马?”九方皋回答:“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沙丘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他很不高兴,召见伯乐并告诉他:“你所推荐的相马的人真糟糕,连毛色雌雄尚且不能辨别,又如何能够识别千里马呢?” 伯乐长长地叹息,道:“竟然到了这种地步了吗?这正是他超过我千万倍还远远不止的地方啊。九方皋所观察到的,是天下的机妙啊。他看到千里马的机妙而忘记其粗略的外表,观察到了千里马的机妙所在而忽略其毛色雌雄,看见了他所应当看见的地方,而没有看见他不必看见的地方。象九方皋这种善于辨别千里马的人,实在有比千里马更宝贵的地方啊!”马取来后,果然是一匹千里马。
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9.【答案】【小题1】丛,酷,碧 【小题2】D
【解析】答案:
(1)①丛 ②酷 ③碧 (2)D
(1)本题考查根据拼音写汉字。读准、写对常见汉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要加
sì强日常的识记和积累。“花丛”,huā cóng.“酷似”,kù.“金碧辉煌”,jīn bì huī
huáng.可据此回答。
(2)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写对常见汉字是学习语文的一项基本功,要加强日常的识记和积累。D选项中“世外桃园”应为“世外桃源”。
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能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
第10页,共12页
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10.【答案】【小题1】参与“还杭州美丽,做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分类的活动 【小题2】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并做记录,使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小题3】
【解析】答案:
理由:也为了继续留住杭州的生态美、人文美
倡议:(1)参与“还杭州美丽,做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分类的活动 (2)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并做记录,使垃圾分类做得更好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齐句子和拟写应用文。填写理由,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着垃圾分类可以留住杭州的生态美和人文美来表述。提出倡议,为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可围绕着大家要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来,每天进行分类,并记录,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好来提出倡议。
综合读写即给出一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11.【答案】B A A
【解析】《红星照耀中国》忠实地记录了中国红色区域。《寂静的春天》是关于环境保护的书。《昆虫记》写的是有关昆虫的知识,却有着深厚的哲理和优美的文字。 答案: B A C
本题是对文学名著基本内容的考查,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非常简单。
这是最基本的名著知识的考查,只要了解名著基本内容,就能正确作答。
12.【答案】阅读题干可知应该根据《红星照耀中国》《长征》的内容也阅读体会,还要注意根据示例仿写。应该采用的句式可根据示例确定,比如可确立为“……的时候,……,是……让他们……”。 答案:
党叛国贼围剿共产党的时候,英勇战士奋勇杀敌,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视死如归。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仿写,它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照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写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句子仿写要注意以下几点:1、内容要协调一致,前后呼应。2、句式要统一。3、修辞要相同。4、字数要相等或大致相等。 做好本题要审好题,明确需要围绕什么来写,使用什么样的方法,还要注意语言的通顺。 13.【答案】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宽广的心总是能从容地面对一切,不会苦苦地徘徊于给予和接受之间,而是真心地给予。因为,给予比接受更快乐。
没有给予的人生充满酸涩之味。给予是一种幸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和爱总是相伴而生。能给予爱时,世界总是暖色调的,将内心深处迸发的爱倾注在所爱的人身上,总能感觉到幸福触手可及。不管原来的生命多么昏暗、死气沉沉,付出爱后,都将温暖绽放。
白朗宁有一句诗:“他望了她一眼,她对他回眸一笑,生命突然苏醒。”当我在课文里看到金岳霖和林徽因时,内心突然涌起了莫名的冲动,自然地将他们变成了诗中的主角。孑然一生又如何?我心只向你而生!尼采将自己当作太阳,只想给予,他在有这
第11页,共12页
一想法之时,他就是自己的太阳,发光,发热。给予是灵魂深处的真诚,从不想回报,热爱便是给予,给予就是幸福。
当你徜徉在《断章》的世界里,你关注他人,同样也有人在关注你,你就这样接受着别人蕴含情思的清眸。在世界之外看来,这画面多清朗醉人。
接受自然也是一种幸福,坦然地享受被爱,从此温暖得以传递。能够接受,必然已经付出。得美丽的艾丝美拉达姑娘,在兵临城下之际,她接受了卡西莫多的保护,这让卡西莫多能为他心爱的人出一份力而感到幸运。也许她的接受是可怜的卡西莫多一辈子最快乐的时刻。接受是坦诚,也是关爱,断然拒绝带来的必然是一片混沌的黑暗。 没有一个人是一座孤岛,你我之间必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真诚地给予爱,坦然地接受真情,必定能缩小距离,让你我心心相连。给予与接受并不相悖,二者相融,便消去了酸涩和苦冷,从中生出了一抹甘甜。
掏出你宽广而诚挚的心,赠一片真情,受一份真爱,温暖的人间四月就在眼前。
【解析】这道命题作文,“给予比接受更快乐”,题目很有哲理,也非常符合事实。给予不是施舍与恩典,而是无私、无功利之心。给予的人具有高尚的动机,仁厚的心态,因此是感觉到快乐的。我们平时学说的“助人为乐”,其实就是给予比接受更快乐的意思。给予别人是一种美德。它在给人以帮助的同时,使助人者感到快乐和欣慰。只有毫不吝惜地帮助别人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幸福。助人为乐也能使人树立起高尚的形象,使人受到大家的尊重,因此自己助人时快乐,平时也更快乐。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正是这个道理。这道题目,适合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写议论文,以“给予比接受更快乐”为中心论点,摆事实、讲道理进行论证。写记叙文,可以叙述自己或他人因给予别人帮助而感到快乐的故事,以反映文章标题的主旨。
文章以灵动的笔调,辩证地谈论了接受与给予。通过白朗宁的诗,引出了金岳霖对于林徽因的付出。过渡处引用了《断章》,切入了温暖的一幕,再通过一个自然的过渡,引出接受的美好与幸福,列举了社会上的典例与经典作品中感人的镜头。贯穿社会现实与文学世界,体现了接受带来的美好。结尾辩证地将给予与接受联系起来,简洁又不失完整。
第12页,共12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