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攸关的烛光》说课稿 乌市第71小学 全丽芳
一、细读文本说教材
《生死攸关的烛光》是北师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危急时刻”中的第二篇主体课文,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家母子三人先后借点油灯、搬柴、睡觉为由,机智、勇敢地保护了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从而彰显了母子三人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高尚品质。而这一单元正是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危急时刻,不要惊惶失措,要沉着机智地应对。本课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跌宕多姿,通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等描写,准确表现了人物的精神面貌,虽然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感人至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二、凸显“语文”说理念
词语,只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才具有丰富而恰当的含义,才折射出人物内在的品质和精神。词语,只有回归文本之中,才有生命的活力,才是积极和充满生活气息的,才是有血有肉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引领学生在课文描述的情节和细节,关注那些“含义丰富、含情脉脉”的词句,使他们既获得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又获得对语言的准确感受。如此,学生的语文学习才具有语文的“滋味”。 三、深入了解说学情
五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具备了较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在他们的生活经历中,对于二战等特殊时代知之甚少,因而要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资料,抓住关键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四、把握课程说目标
新课标中明确要求: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三个维度制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死攸关的紧张局面。练习用曲线把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2)、联系具体内容品词读句,结合表演体会重点词语的内涵。
(3)、通过品读,感受母子三人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明白在危急时刻不能慌张,要沉着应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生死攸关的紧张局面。
难点:通过对人物行动、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品读,感受母子三人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
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明白在危急时刻不能慌张,要沉着应对。 五、发挥主导说教法
本课情节一波三折,关注人物“外静内急”的心理,为学生个性化体验创设了平台。教学中应从整体入手,“以读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抓住重点段落精读体验,感悟人物的优秀品质。 1、创设情境法。
在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危急,激发阅读兴趣,由于故事距离学生非常遥远且时代特殊,面对毫无体验的他们,唯有情境的再现才能使他们有深刻的触动。以“如果生活在战争年代,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在哪里?”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起争论。使学生很快进入到文本,萌发探究故事的兴趣。 2、品悟结合法。
教学中品读为主,以读促悟,体会斗智内涵。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读中探究,以读促悟,以想像补白促悟,在师生对话中得以引领,使人物形象浮出水面,使学生在人物的高尚品质面前怦然“情”动,这样教学重点已初步突破。 六、突出主体说学法
语文课堂的主角永远是学生,,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感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有所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感悟课文。
1、情感体验法。让学生转换角色,在小组内进行分角色表演。使学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身临其境。
2、辩论法。绝密情报保住了,一家人得救了,到底是谁挽救了一家人呢?问题的创设使学生在讨论中激发思维的碰撞,在辩论中对人物的敬佩之情喷薄而出,实现以情激情。 3、想象补白法。“当杰奎琳踏上最后一级台阶时,蜡烛熄灭了。”故事发展到高潮处戛然而止,故事还会如何发展呢?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充分利用课文结尾的空白处进行思维和表达训练。
七、环环相扣说教学 一、创设情境,聚焦“危急”
1、师谈话导入:在反法西斯的战线上,在法国伯瑙德夫人的家里,面对德国法西斯,围绕半截小小的蜡烛上演了一段惊心动魄配的故事,这里是没有硝烟的战场。
2、你能用一句简单的话说说你眼中的德国法西斯吗?配上音乐,学生说自己对二战的认知,使学生置身情境之中,感受德军的残暴。
3、如果生活在战争年代,你要为国家收藏一些绝密情报,你会藏在哪里?
4、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思考:母子三人现在处于什么样的境况?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呢?
知学者不如善学者,善学者不如乐学者。要使学生越学越好,教师必须以境激情。 二、品词读句,感受“危急”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当危险步步逼近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三口是如何与敌人巧妙周旋的?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可以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母子三人的动作、神情、语言等方面的表现,强调重点词语的作用,完成表格。
3、学生汇报交流。
A、 伯瑙德夫人:取出油灯,吹熄蜡烛。质疑:为什么要“轻轻地”?说明了什么? B、 儿子雅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体会:“从容地”说明了什么? C、 女儿杰奎琳:推说睡觉,拿走蜡烛。感悟:“镇定地”体现了什么? 4、小组内分角色演一演,注意人物的动作、神情等,抓住重点词语。
(表演使语文教学趣味盎然,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是为了助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把课文读得更好。) 5、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课文。
古人云:“学而不思则殆。”读书既要学生读,更要促使其思。多种形式的汇报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辩中感悟,升华形象
思辩:绝密情报最终保住了,一家人也得救了,到底是谁挽救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呢? 1、快速浏览课文,找到相关内容仔细琢磨,寻找说服大家的理由。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3、讨论母子三人各自的表现。
4、引导学生归纳:全家人的贡献,母亲起到了重要作用。 5、是什么让他们做到了这一切?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能以分析讲解来代替他们的阅读实践。此处让学生再
读课文,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在生生互动中形成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四、拓展延伸,续编故事
1、说一说故事的情节发生了几次令人紧张的变化? 2、结合“金钥匙”试着用曲线把故事情节表达出来。
3、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五、总结抒怀。
生死攸关的烛光永远亮在我们的心里,带给我们永恒的感动与震撼。让我们从心灵深处呼唤:远离战争,拥抱和平!
学生齐读课文,回归文本。 八、图文结合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采取了图、线、文相结合的方式,用简单、明了的曲线来表达故事情节的一波三折,使学生一目了然。
生死攸关的烛光
敌人 母子
点燃 吹灭 热爱祖国
重新点燃 端走 机智勇敢
夺回 端上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