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戏曲在吸收古典舞、民间舞的同时,又大量吸收武术应用在各种开打场面中。民间歌舞向戏曲形式转化发展的过程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某些民间歌舞,一方面向戏曲发展成为地方歌舞小戏,或大型剧种,或与其他剧种合流;另一方面,原有的歌舞形式仍然在民间流传,比如湖南民间歌舞《地花鼓》发展成为“花鼓戏”,然《地花鼓》仍保持原来的样式在民间流传,并且不断地互相影响,彼此补充、丰富。 3.20世纪30年代“学堂歌舞”的代表作及其作为美育教育的社会作用
20世纪30年代,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学堂歌舞。由黎锦晖等人创作的学堂歌舞,音乐曲调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乐曲与歌词结合密切,朗朗上口,易于流传。作品内容与当时社会生活结合很紧,表达了当时人们的心声。如宣传因材施教的儿童歌舞剧《小小画家》;教育孩子诚实,富于同情心,热爱小动物的《麻雀与小孩》;教育孩子团结友爱的《三蝴蝶》(图150);倾诉孤儿悲惨遭遇和痛苦心情的《可怜的秋香》等等,都曾在学堂美育教育中起到过良好的作用。这些歌舞在全国流传,甚至传播到偏僻的城镇,成为对孩子进行美育教育的好教材。
4.简述唐代宫廷燕乐(宴乐)及其所包含的舞蹈名目。
宫廷燕乐是用于宫廷大典或重大节日,兼具礼仪性,典礼性,欣赏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宫廷乐舞。 它包括《七部乐》、《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 5.简述商代舞蹈发展有何新成就?
一是,舞蹈发展成为一种表演艺术,是舞蹈艺术的一大进步。奴隶制是最残酷的剥削制。由于要满足奴隶主以乐舞享乐的需要,出现了最早的专业乐舞艺人——乐舞奴隶。他(她)们以此为生,必然要努力提高技艺。于是,舞蹈发展成为一种表演艺术。二是,宗教祭祀舞蹈——巫舞的发展。殷商时代,是神权统治的时代。求神媚神的巫舞得到发展。甲骨文的诸多记载,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巫是最早的宗教舞者。三是,最早的、记录舞蹈的文字——甲骨文、金文的出现,证明中华民族舞蹈文化有文字记载可考的历史,距今已有3600余年。 四、论述题:(30分)
1.为什么舞蹈艺术在辽、宋、西夏、金时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答:舞蹈以独立的姿态经历了辉煌的唐代,到元朝被杂剧吸收运用,成其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综观整个转变过程,其中有着舞蹈本身内在发展的谘然性,也有着元杂剧作家矛盾、失衡的心理驱动,客观上初步完成了杂剧的多元统一,从而使舞蹈融入新的艺术样式——杂剧。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纷争和战乱频繁的年代,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得以彻底改观。但是,由于战乱持续多年,社会文化特别是舞蹈艺术的发展受到了较多的打
5
击,在宋代建立之初期,舞蹈呈现出并不景气的情况。气势恢宏、开明而又绚丽的唐代舞蹈艺术,以众多的舞蹈精品和许多杰出的舞蹈表演艺术家而著称于世。唐代舞蹈还上承隋代的文化积淀,更加广泛地吸收了西域和外国舞蹈文化,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博大宽宏的舞蹈艺术气象。相比之下,宋代的舞蹈艺术,从一开始就与唐代舞蹈走上了一条不尽相同的道路。
一、宋代舞蹈的发展 宋代舞蹈,就其整体而言,是在两种互相渗透而又各自独立的天地里生存和发展。其一是民俗舞蹈,其二是宫廷乐舞。以两宋京都的文娱生活为主要背景、以勾阑瓦舍为主要舞台的京瓦伎艺中的民俗舞蹈,以及在广阔天地大舞台中伸展手脚的民俗舞蹈,构成了两宋民俗舞蹈的某种新鲜的艺术性质。勾栏、瓦舍中的民俗舞蹈与各种伎乐、伎艺结合在一起,生动地开创了宋代都市文娱生活的新篇。 2.请论述唐代舞蹈的基本审美特征有哪些?
唐代舞蹈有健舞、软舞之分。据有关文献记载,两大类舞均有十余种。健舞如《剑器》、《胡旋》、《胡腾》、《柘枝》,软舞如《绿腰》、《春莺啭》、《凉州》、《回波乐》,是为代表作。健舞矫健刚劲,软舞优美柔婉。杜甫《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与李群玉《长沙九月登东楼观舞》,二诗中就分别写的是最著名的健舞《剑器》和软舞《绿腰》,他们所描摹的一武一文的舞蹈表演风格和一刚一柔的舞姿,各个生动传神。 3.唐代舞蹈有很高的成就,其中在舞台美术及化妆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
唐代舞蹈的艺术水平之高,反应在表演、创作、编导、舞蹈美术、记录舞蹈的“舞谱”、舞图的产生等方面。化妆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透过某些演员的相当高明的化妆美容技术体现出来。如教坊艺人庞三娘,实际并非年轻貌美,一经化妆之后,竟美丽非凡,判若两人,因而人称:“卖假脸贼”。 从有关记载看:隋、唐、五代,某些舞蹈的表演场地设有一些特制的装置,也可以称作“布景”。如隋代薛道衡作《和许给事善心戏场转韵诗》,描写那些生动活泼的拟兽舞是在有布景装置的场地表演的:“忽睹罗浮去,俄看郁昌至。峰岭既崔嵬,丛林亦青翠。麋鹿下腾倚,猴猿或蹲伎。”唐代许多舞蹈都是在地毯上表演的,舞筵成了舞蹈表演的小舞台,有些大型舞蹈则在“地衣”上表演,如花蕊夫人《宫词》有“蜀锦地衣呈舞队”句;由数百人表演的《叹百年舞》,地上铺了几百匹粗绸。上面还画有鱼龙花纹;《屈柘枝》的布景更为巧妙,两朵巨大的莲蕾,安放在表演场地,花瓣徐徐张开,露出两个女孩,她们从盛开的莲花中出来,随乐起舞。史籍中,关于舞蹈布景装置的记载的确很少,但仅从这一鳞半爪的史料中,已能窥见唐代的艺人们已努力运用服装、化妆、布景装置等手段烘托舞蹈气氛,加强舞蹈的美感及感染力。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