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厦大微生物笔记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15:34:06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①吞噬和杀菌作用:②抗原递呈作用: 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 ):引起组织移植排斥;帮助T细胞识别外来抗原的一种蛋白。非特异性吞噬作用 Mф↗

↘Ag- Mф (MHC) →传递给T淋巴细胞

③免疫调节作用:分泌IL-1、IFN、TNF等等。 ④抗癌作用:细胞毒作用。 三、炎症反应

四、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 1、 补体:

-----热不稳定----酶原----作用非特异性 2、干扰素(IFN): ●特性

1.化学成分:糖蛋白2.广谱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

3.通过干扰素诱生剂诱导产生4.作用机制:合成抗病毒蛋白,降解mRNA ● 干扰素的诱生和作用机制

● 诱生剂:活/灭活病毒;多糖;PHA(植物血凝素)等 ● 抗病毒蛋白:AVP(antiviral protein) §3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个体的差异--个体的差异

特异免疫力的获得方式(略)自动获得 一、免疫器官

1.中枢免疫器官:

①骨髓: ②胸腺:③法氏囊/类囊器官: 2.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

二、免疫细胞及其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 (一)T细胞(T淋巴细胞) 1.来源 ● T细胞又称胸腺依赖性淋巴细胞,来源于多能干细胞,随血流输送到胸腺,并在胸腺素的作用下分化,成熟。成熟的T细胞再随血液进入淋巴结,在此接受抗原刺激,成为效应T细胞,行使免疫功能。

● T细胞的来源和功能(略)2.T细胞主要亚群(以功能划分) ①调节T细胞( TR)

A 辅助性T细胞(TH):辅助B细胞,产生抗体。 TD抗原:胸腺依赖性抗原

TD-TH →释放 THF→促使B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浆细 胞.

B 抑制性T细胞(T usppersor, TS): 抑制TH,Tc和B细胞的功能。 ②效应T细胞( TE):

●迟发型超敏T细胞(TDTH ):释放淋巴因子,引起迟发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T细胞( TC):直接杀伤带TC抗原的 靶细胞。

3.T细胞表面标志: ●表面受体:

绵羊红细胞受体(E受体),E玫瑰花结试验(检测、计数T细胞)。 有丝分裂原受体(例:PHA,Con A等)

●抗原受体:1.T细胞受体(TCR)识别Ag的物质基础:●FC受体 (二)B淋巴细胞(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1.B细胞的表面受体

●有丝分裂原受体:●膜表面抗原受体:SmIg ●补体受体:● Fc受体: 2.B细胞的表面抗原:SmIg 3. B细胞的亚群和功能

B1--T细胞非依赖性;B2--T细胞依赖性 (三)其他淋巴细胞

1、K细胞(杀伤细胞 Killer cell):

占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总数5~10%,能专一杀伤IgG抗体复盖的靶细胞。 2、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ier cell)

大颗粒性淋巴细胞(large granular lymphocyte, LGL),可直接杀伤某些肿瘤细胞或被病毒感染细胞。

三、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 免疫应答的过程

1. 感应阶段:抗原识别、呈递2. 增殖分化阶段:分化为浆细胞/致敏淋巴细胞 3. 效应阶段:产生抗体/淋巴因子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过程示意图

四、免疫分子及其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 (一)抗原( Ag)

一类能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

● Ag的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 完全抗原、半抗原 2.免疫原性的物质基础 ①分子量:M>1×104Da

②结构复杂:抗原性强弱依次蛋白>复杂多糖>核酸(半抗原),类脂一般不具抗原性。 ③异物性:异种/异体,种族关系越远,组织结构差异越大,抗原性越强。 3.抗原决定簇(又称:抗原表位epirope)

●定义:存在抗原表面决定其抗原特异性的特定化学基团。●组成: ●抗原结合价:抗原决定簇的总数. 4.细菌的抗原:

5.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多种复杂Ag系统中共有的抗原,又称类属抗原/交叉反应性Ag) (二)抗体(antibody, Ab)

1.定义:在Ag刺激下产生一类能够与该Ag发生反应的免疫球蛋白(Ig)。 Ab特征:

1 脊椎动物的浆细胞;②Ag刺激;③与相应Ag特异性结合; ④化学本质是一类具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链: H链,L链●区:V区,C区,铰链区

●类:IgG, IgA, IgM, IgD, IgE,● 亚类: ●型:λ和κ型●肽链的a.a数: ● IgG的酶解和化学分解片段 Fab(抗原结合片段); Fc(可结晶片段) ●Ig的体和抗原结合价:

单体——2价;双体——分泌型IgA (4价);五体——IgM(5价) ● Ig的功能区(domain)

抗原结合部位由VL、CL、VH、CH四个功能区组成 ● Ig的构象变化

Ig分子在未与Ag结合时,呈“T”形,当Fab与Ag结合后,通过柔软的铰链区的弯曲,变成“Y”形。补体结合部位暴露。

4.产生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相关的细胞表面标志和受体

----MHCI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I(抗原呈递) -----TCR:T细胞受体(识别特异性抗原) ----CD4:T细胞表面抗原(识别MHCII) 抗体细胞的激活和抗体的形成

1.Mф 的抗原呈递作用;2.B细胞的激活;3.浆细胞产生抗体 (1)巨噬细胞:处理和传递抗原,但无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 。

(2)T细胞:在抗体形成过程起调节细胞的作用,有特异性识别抗原作用。 (3)B细胞:产生抗体的效应细胞,有特异识别Ag的功能。 5.机体产生抗体的一般规律 初次应答:再次应答: 6.抗体形成的机制

● Burnet的克隆选择学说 识别?记忆?自身禁忌抗体的多样性 7.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与单克隆抗体(McAb)

McAb:纯系B淋巴细胞克隆产生的单一成分、单一特异性 的免疫球蛋白。 淋巴细胞杂交瘤制备技术(略) McAb的应用

●生物导弹●疾病的快速准确诊断 ●高纯度药物制备●微量成分检测分析 §4 免疫方法及应用

一、抗原抗体的主要反应

●凝集反应: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产生可见凝集块的反应。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产生可见沉淀物的反应。 补体结合实验:Ag+Ab+C+E+溶血素 二.免疫标记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基本原理●标记物和 底物(如HRP和DAB)

●方法------双抗体夹心法 (测Ag)-----间接免疫吸附法(测Ab) 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Chap.10 微生物的分类和鉴定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xonomy)

●分类:在研究微生物相似性的基础上,把每一微生物编排在一定的分类单元中,制定出检索表。

------传统分类:形态、生化、血清-----系统分类:化石证据、RNA,DNA

●鉴定:运用现代分类系统,通过具体菌 株描述,给未知物一个具体的分类位置。 -----典型菌株(type strain)----模式种(type species)

●命名:按照国际命名法规,给每个新的分类群一个新的学名。------《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国际细菌学命名法规》 §.1 通用分类单元 (一)种的概念

●种:微生物的基本分类单位,具有许多共同特征的菌株的集合。 ●亚种:Bacillus cereus subsp. mycoides●型 ●菌株 ( Bacillus subtilis ACCC11060)

ATCC (美国标准菌种保藏中心)CCCMS (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 NIH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NCTC (英国国立标准菌种收藏所) 二、学名的命名及有关法规

●双名法:Bacillus subtilis(属名+种名加词)

●三名法:Acetobacter pasteurianus subsp. pasteurianus ●名字的引用: Bacillus subtilis CMCC 63501 Bacillus subtilis Cohn 1874 Bacillus sp. Bacillus spp.

●缩写:Escherichia coli——E.coli §.2 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 五界系统:

●真核生物起源于原核细胞间的内共生-内共生学说 内共生学说:

● 共同起源,同一主先;●细菌、古生菌先于真核生物产生; ● 古生菌吞噬了朊细菌、兰细菌进化为真核生物。 ● 古细菌特点: (略) 古生菌的假肽聚糖

●古生菌与细菌、真核生物膜脂结构的差别 CH2OH

HC--0--C-CH2-(CH2)13-CH3 (细菌,真核生物) CH2 O

细菌、真核生物:甘油-酯键---脂肪酸) CH2OH

HC-0-C-CH2-CH-(CH2)3- CH2-CH-(CH2)3 CHCH3 C H2 CH3 CH3 CH3

(古生菌:甘油-醚键-植烷基型碳水化合物) §.3 各大类微生物的分类系统纲要 一、细菌、古生菌分类系统纲要

《Bergey’s Manual of Systematic Bacterialogy》1,2版

《Bergey’s Manual of Determinative Bacterialogy 》1~9版 1.古生菌:《系统手册 》(二版,2000年--)

搜索更多关于: 厦大微生物笔记 的文档
厦大微生物笔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jta71jeyd6ehs64cpfo_1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