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
文学典型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其特征有二:一是特征性,即外在形态生动、具体、独特,内在本质深刻丰富。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很独特;二是有艺术魅力,能吸引读者。典型魅力是由它的符合生活本质的真实性、富于独创的新颖性、包含着作家真情实感的诚挚性、内涵挖掘不尽的蕴藉性造成的。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显示的一种生命的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
4.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怎样? 一方面,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形成,典型环境促使并制约典型人物的活动与性格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又影响典型环境。总之,二者相互依存,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存在。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言、行、心理都失去依据,成为无源之水;而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离开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与形成的可能。
5.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文学意境就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它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三大特点。情景交融即意境首先是一幅图景,是表现特征,而其中又满含着作家的情感。虚实相生中的“实”即意境中逼真描写的景、形、境,是结构特征,“虚”指这一实境能诱发出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情、神、意的体味。韵味无穷指意境中包含着咀嚼不尽的审美意味,是审美特征,包括情、理、意、趣、韵、味等,含蓄而耐人寻味。比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台,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诗作勾画的春天之景中内含着喜悦之情;其次,实写游园不值之情景,却在读者脑海中诱发出一个阔大而虚幻的春景空间;再次,全诗耐人玩味,具有无穷的韵味。
6.本书所讲的审美意象与一般所讲的意象有何不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般所讲的意象多指诗中的形象。本教材所讲的意象专指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指具有哲学意味的作品中那种意义不在本身,而是象征暗示着一种普遍哲学意义的形象。具有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抽象思维的直接参与性等特点。哲理性指表达哲理是创造意象的目的,正所谓“表意之象”。象征性指意象实际是某种意义的载体,是某种事物的象征。荒诞性指意象不合生活常规,如人变甲虫,刑天以乳为目,都荒诞不经。抽象思维直接参与性指作者创造意象时,由于目的在于表达一种哲学观点,所以,意象的创造不只是形象思维起作用,而哲学的抽象思维也参与其中。
(补充)7.简述波兰现象学派理论家英伽登是如何让划分文本层次的? 他把文学作品的文本由表及里的分成了四个层面:
①字音及高一级的语音组合,属于文学文本的最基本的层面; ②意义单元,是有字音及高一级的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是文学文本的核心层面;
③多重图示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影,包含若干的“未定
点”而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④再现客体,即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也就是艺术世界。
第十一章
基本概念:
1.叙事学:指20世纪以来由俄国形式主义与法国结构主义等形成的叙事理论。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共有的叙事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叙事方式、叙事视角、叙事节奏、叙述者的声音特点、叙述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等。它发展了传统的叙事理论,但忽视了具体作品的特殊性,太重形式,因而不无偏颇。
2.事件:事件指相对完整的叙述单位,由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如孙悟空大闹天宫、宝玉挨打、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等都是事件。不同的事件作为叙述单位在故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可分三类。一类是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另一类是显示人物性格。第三类“一身兼二职”,既推动情节,又显示性格。2.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行为的矛盾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展示人物的性格。
3.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这是作品结构的两个层次。表层结构:指事件之间的关系(故事单元之间的关系),这是历时性向度的结构。深层结构:指故事各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这是共时性向度的结构。它植根于一定文化的深层社会心理,因而往往呈现为多义的状态,造成释解的困难和歧义。(深层结构已经不是形式意义的结构,而是内容意义的结构)
4.行动元与角色:这是叙事作品中人物的二重特性,即从不同角度看人物的结果。行动元指人物作为一个发出动作的单元(行动“元”),在“做什么”,从而构成矛盾的一方,起推动整个事件发展的作用。如《西厢记》等才子佳人小说,总由几个相似的行动元构成:张生一类故事结局的追求者;莺莺一类被追求的对象;红娘一类帮忙者;老夫人一类有权势的反对者;郑恒一类的小人、破坏者。角色指人物特征的各方面统一而成的独立的性格,即在故事中“怎么做”。成功的角色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普遍的共性,并能揭示出社会的某种本质。(“角色”就是常说的“形象”,成功的角色即“典型人物”)人物具有“行动元”与“角色”二重特性,但二者不总是重合的。有时一个行动元由几个角色担任。如《西游记》中,许多妖魔,角色、性格不同,但同属一个行动元,即取经的阻碍者,而唐僧师徒四人构成一个行动元,即“取经者”。反之,一个角色也可能包括几个行动元,如猪八戒、白马等,都先是取经的阻碍者,后来又变成取经者。
5.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构成叙事作品中时间的二元性。故事时间即在故事中虚构的时间,指生活中那个故事展开原本所用的时间;本文时间指作者叙述这个故事所用的时间,略等于阅读所用时间。这两种时间有时可以重合,但总体而言,二者的性质、长短、顺序往往不同。
6.行动逻辑: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序列是三段式:首先是行动的可能性,指一
个行动将要发生。其次是变为现实或走向相反,这是故事内容的主要部分。最后是取得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常说的开端、过程、结果)
7.视角:即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由叙述人称决定,常用的有第三人称视角(叙述),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两种,另外,也有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交替变换的叙述。第二人称叙述较为罕见,它其实是第三人称的变体。
8.叙述者的声音:指叙述者隐藏在故事后面说话或者有时站出来说话的方式,前者叫隐蔽的叙述声音,后者叫凸显的叙述声音、戏剧化的叙述声音。叙述声音是叙述动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叙述声音的本来功能是传达内容。在一般的作品中,叙述声音隐藏在叙述内容后面,不大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在有些作品中,叙述者在叙事中突然从幕后站到前台议论几句,如某些古典小说中,叙述者突然说:“看官,你……”这就突显了叙述声音,使叙述者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客观上突出了“讲”的动作,从而瓦解了一般叙事所创造的客观逼真的幻觉,造成另类叙述风格。这种叙述者站到台前横插议论的方式可称为“叙述声音的戏剧化”。因此,不同的叙述声音可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与效果:隐蔽的叙述声音可造成客观逼真的叙述风格。凸显的戏剧化叙述声音可造成另类叙述风格。
9.叙述接受者:又称隐含的读者,即作者创作时心目中写给的读者。只有这些读者才有可能成为作者的知音,真正领会作品。实际的读者一般难以完全符合隐含的读者的标准,因而导致对作品的误读。读者应尽可能向作品隐含的读者靠拢,才有可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思考问题: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叙事的特征有二:其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精致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其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只要符合生活与情感的逻辑就行,无须到生活中去求证,但却可能在更深刻的层次上揭示人生与现实社会的本质。叙事文学用话语来虚构艺术世界。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情节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用以表现人物的行为冲突,揭示人物命运的变化过程和性格。可见,其一,事件是情节的单位,而情节是事件的组合。其二,讲述的目的不同,有的事件“重事”,有的事件重“人”,即显示人的命运性格,而情节的讲述目的只是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所以,情节不仅是按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事件,而且要求事件的展开要能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3.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的行动序列。
行动序列一般包括三段:故事行动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或没有变为现实);取
得结果(成功或失败)。(实质是开端、过程、结果)例如《西厢记》,开始是“可能性”,即张生倾慕崔莺莺。其次是变成现实,即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张生搬兵解围后,经过“酬笺”、“赖笺”等情节,二人的婚姻逐步变为现实。最后是取得结果,即老夫人答应,二人拜堂成亲,取得了圆满的结果。
一个故事中的行动常常可能是几个行动序列的复合。典型的有:①首尾接续式。一个行动引起一环一环的链接,使得故事延续,例如章回小说或者是武侠小说。②中间包含式。就是大故事里面套小故事,一些寓言、微型小说使用这种方法。③左右并联式。在武侠货惊险样式叙事模式中出现,比如“007”中邦德在追踪犯罪集团,同时犯罪集团也在寻找邦德。
4.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不同的时距可以影响叙事速度向两个方向变化:一是变快,故事时间长而文本时间短,即用相对简短的话语叙述较长的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二是变慢,就是用较长的文字来叙述很短时间里发生的故事。
叙事节奏由叙事方法引起的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的矛盾构成。同样是故事时长不变,当采用描写、详叙方法时,文本时间拉得很长和较长,叙述速度缓慢和较缓;当采用概括叙述和省方法时,文本时间缩短和最短,叙述速度显快和最快;上述几种不同的叙述速度交替在文本中出现,构成快慢有变的叙事节奏。(文本时间即叙述故事所用的时间)
5.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叙述角度的变换指叙述中人称发生变换,比如,本来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突然一个情景却以主人公即第一人称的角度叙述。这种角度的变换,可以改变故事氛围和人物情绪,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三人称叙述的传统特点是无视角限制;第一人称叙述焦点移入作品中,成为内在式焦点叙述,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第二人称叙述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从读者与叙述接受者二者之间距离拉大。
(补充)6.叙述视角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叙述视角有三种:(1)第三人称视角,又称全知型视角。其特点是叙述者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叙述,无视角限制,即叙述者对所叙之事与人无所不知,包括人物的行为、心理、过去、现在、未来。这种叙述视角作者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但容易出现作者对人物的任意摆布,未给读者留下探索的余地。(2)第一人称视角,又称“内在式焦点叙述”。其特点一是文中的?我?既是叙述者,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具有双重身份,叙述显得更真实;二是叙述者的视角受到限制,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的内容。但这种限制造成了叙述的主观性,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3)第二人称视角,实质是第三人称叙述的变体,这类作品极少。(4)也有叙述视角与人称变换的。比如,作品本来用第三人称叙述,可是突然有一节转为作品中人物的第一人称视角,这样可以引起故事氛围与情绪的变化。
7.试分析一篇叙事作品中叙述者声音的特点。 叙述声音就是叙述者用什么口气与态度叙述,不同的叙述声音可以造成不同的叙述风格。比如话本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主要用第三人称叙述杜十娘的遭遇,但讲到关键处,作者时不时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发表几句议论,表明自己的态
度。这就把叙述者从故事的幕后推到了幕前,使叙述人也成为读者欣赏的对象,换言之,叙述者通过叙述声音所显示的个人魅力也成为作品艺术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二章
基本概念:
1.抒情:一种审美表现需要适度的意识控制与思维参与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从对象看,抒情偏于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从方式看,抒情偏于用话语的声音组织与画面组织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2.抒情性作品:指以表现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其主要体裁是抒情诗与抒情散文,另外还有戏剧和抒情小说,这二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双重特点。
3.抒情话语:抒情话语是一种表现性话语,它具有象征性地表现情感的功能,即通过类似音乐的声音组织和富有意蕴的画面组织来体现难以言传的主观感受过程。
4.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情感经验。由于其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或者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常形成两个方面的关系,即声与情的关系,景与情的关系。
5.声情并茂、情景交融:指抒情诗通过听觉节奏和视觉画面给情感节奏赋予外形,将它直接有力地体现出来。换言之,即诗作情感饱满,声音响亮,图景鲜明。作家、艺术家借景物描写,写出独特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是情景交融。情景交融就是意境,古代诗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6.(抒情)节奏:节奏是抒情作品中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运动的形式。抒情节奏是一个多层组合。在声音层,音调的抑扬、字词句的停顿、反复、押韵等构成声音节奏。在画面层,景物的承接、流转跌宕等构成画面节奏;在情感层,情感的起伏、强弱、转折等,构成情感运动节奏。如: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声音的平仄、押韵,不同画面的接续,情感由喜悦而怀疑而惊喜等,都构成节奏。
7.隐喻:比喻的一种,只表明喻体与本体的关系,不用喻词。如“幼儿园的阿姨终日泡在她的?小鸟?中间。”用?小鸟?隐喻小孩们。
8.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抽象的观念、思想等的文学方法。如用红日升起象征美好未来,用鱼水关系象征军民关系。
(补充)9.抒情话语的修辞:这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常用的有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与象征(月亮象征思乡,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