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海淀区2018届高三二模理综
生物试题
1. 国槐、月季是北京的市树和市花。在国槐和月季细胞的生命活动中,不会发生的是 A. 分生区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 B. 水分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
C. 花瓣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分解葡萄糖 D. 叶肉细胞叶绿体外膜上合成ATP 【答案】D
【解析】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组成分生区,在细胞分裂的前期会形成纺锤体,A正确;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水分会透过原生质层进入液泡,B正确;花瓣细胞的细胞质基质进行细胞呼吸的第一阶段,进入细胞内的葡萄糖被分解为丙酮酸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C正确;光合作用中只有光反应才能产生ATP,而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外膜不能进行光反应,所以叶绿体外膜不会产生ATP,D错误。
2. 许多基因的启动子内富含CG重复序列,若其中的部分胞嘧啶(C)被甲基化成为5-甲基胞嘧啶,就会抑制基因的转录。下列与之相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在一条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B. 胞嘧啶甲基化导致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改变 C. 胞嘧啶甲基化会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 D. 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无关 【答案】C
【解析】在一条脱氧核苷酸单链上相邻的C和G之间不是通过氢键连接,而是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A错误;胞嘧啶甲基化导致的是表达过程中基因转录被抑制,对已经表达的蛋白质结构没有影响,B错误;根据题意“胞嘧啶甲基化会抑制基因的转录”可推知,抑制的实质就是阻碍RNA聚合酶与启动子结合,C正确;由于基因的表达水平与基因的转录有关,所以与基因的甲基化程度有关,D错误。 3. 科学家分离出两个蛙心进行心脏灌流实验,蛙心2的神经被剥离,蛙心1的神经未被剥离,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实验中所用任氏液的理化性质应接近蛙的内环境 B. 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之前,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基本一致 C. 蛙心1的电信号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改变其节律 D. 受到电刺激的蛙心1神经产生了抑制蛙心2收缩的化学物质 【答案】C
【解析】由于离体的蛙心需要保证其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所以给蛙心灌注的任氏液相当于蛙心细胞生活的内环境,A正确;两个离体的蛙心在实验刺激之前,生理功能基本相同,所以它们的收缩频率应是基本一致的,B正确;由于连接两个蛙心的是导管,所以蛙心1的电信号不可以直接传递给蛙心2,C错误;电刺激蛙心1的神经,通过测频仪器得到的两个蛙心的收缩频率对比,蛙心2的收缩频率跟随变慢,说明蛙心1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不仅自身受到产生某种抑制性化学物质使其收缩强度变慢,还随任氏液流到蛙心2,引起蛙心2的收缩强度也变慢,D正确。
4. 利用卷心菜发酵制作泡菜过程中,乳酸菌酵母菌细胞数量和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酵母菌和乳酸菌均有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B. 发酵初期乳酸菌建立了明显的菌种优势 C. 前6天pH下降主要由乳酸菌代谢引起 D. 发酵中期酵母菌通过无氧呼吸进行增殖 【答案】A
......
...
5. 下列实验中,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用H202酶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 B. 用TaqDNA聚合酶构建表达载体 C. 用胰蛋白酶制备动物细胞悬液 D. 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制备植物原生质体 【答案】B
6. 植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病原体的特异性防卫反应(植物免疫反应):为探究水杨酸(SA)对植物免疫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实验:
(1)科研人员将特定基因转入烟草愈伤组织细胞,经过______过程后发育成SA积累缺陷突变体植株。用
烟草花叶病毒(TMV)分别侵染野生型和突变体植株,得到图1所示结果。据图分析,SA能______植物的抗病性。
(2)研究发现,细胞内存在两种与SA结合的受体,分别是受体a和b,SA优先与受体b结合。结合态的受体a和游离态的受体b都能抑制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病原体侵染时,若抗病蛋白基因不能表达,则会导致细胞凋亡。依据上述机理分析,SA含量适中时,植物抗病性强的原因是________,抗病蛋白基因的表达未被抑制,抗病性强;SA含量过高会导致细胞凋亡,原因是__________抑制抗病蛋白基因表达,导致细胞凋亡。
(3)研究发现,植物一定部位被病原体侵染,一段时间后未感染部位对病原体的抗性增强。为探究机理,科研人员在图2所示烟草的3号叶片上接种TMV,得到图3所示结果。
①实验结果显示,接种后96小时,3号叶片中SA含量明显升高,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含量略有升高,随着时间延长,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测定各叶片中SA合成酶的活性,发现该酶活性仅在3号叶片中明显增加,据此推测,未感染的上位叶片中SA的来源是__________。
18
③为验证该推测,科研人员进一步实验:给3号叶片接种TMV,用透明袋罩住,透明袋内充入02以掺入
新合成的SA中,密封袋口。处理一段时间后,提取________叶片中的SA,测定______。结果证明该推测成立。
(4)综合上述结果分析,植物通过调控不同部位SA的量来抵御病原体的侵染,其原理是__________。 【答案】 (1). 再分化 (2). 提高(或“增强”) (3). 含量适中的SA优先与细胞内游离态的受体b结合,导致细胞内几乎没有游离态的受体b和结合态的受体a(或“游离态的受体b几乎全部与SA结合,受体a未与SA结合”) (4). 结合态的受体a (5). 3号叶片中SA含量进一步升高,未感染的上位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