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手实践,得出结论。
提问:还记得课前老师说的234、333、555么?这些数满足特征么?如果是更大的数也符合条件么?
预设:2016年又要开冬季奥运会了,2+0+1+6=9,9是3的倍数,2016=3*672,确实是3的倍数。
要求学生利用手中的计算器或列竖式来计算、验证结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三)课堂练习
提问:能不能找到一个三位数是2、5、3的倍数?
学生讨论汇报:135,各个数位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且个位是0。 (四)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今天的学习还有什么疑问吗? 作业:想一想,9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要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 【参考答案】
3的倍数的特征是在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本节课着重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并提出重要的数学思想,猜想、验证并概括归纳总结
数学结论。3的倍数的特征是数论知识的基础部分,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简单的数的特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之后进一步学习数学计算奠定基础。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你是如何设计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在教学过程是,我是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顺序,通过回顾旧知,提出猜想,接下来借助百数表验证结论的同时,尝试观察、讨论、总结归纳一环扣一环的教学。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参与,自己建立概念,深刻的体验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新知的乐趣,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学数学《小数的意义》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知
1.你的身高是多少?你会用小数来描述吗?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你都在哪里见过小数?说一说,并写出几个你见过的小数来。 (二)讲解新知
规定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把1元平均分成十份,其中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用小数表示是( )元。十分之三表示其中( )份,用小数( )表示。
2.把1元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一份用分数表示是( )元,其中的37份用分数( )表示,用小数( )表示。
3.1.11表示( )元( )角( )分。
对学生的回答予以点评,同时和学生一同总结小数的性质: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鼓励学生上讲台用数表示图中的涂色部分(剩下的同学自行完成填空): 1.把“1”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1份是(1/10),也可以表示为(0.1);其中的3份是(3/10),也可以表示为(0.3)。
2.把“1”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的1份是(1/100),也可以表示为(0.01);其中的23份表示为(23/100),也可以表示为(0.23)。
让学生两两一组对刚才所填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看能否发现整数、分数、小数之间的联系:
(1)当测量、计算的结果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时候,就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2)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一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三位小数…
(3)整数、分数、小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三)应用新知
现场出题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把“1”平均分成1000份,其中的1份是( )/( )也可以表示为( ),其中的59份是( )/( ),也可以表示为( )。
(四)小结作业
1.教师通过提问互动和学生一同回顾本节课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课后习题第1题和第2题。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什么是小数? 【参考答案】
这种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2.你的课堂中哪个环节体现了学生的独立思考? 【参考答案】
新课导入结束后,趁热打铁的列出几道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目,让学生独立思考,发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相关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总结的能力,更能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小学数学《整十整百的数除以一位数》 一、考题回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