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水利规划及实施安排 2.4.1 水库工程概况 2.4.2 堤防及河道治理工程
根据设计布置,芷江县城舞水大桥位于县城河东、河西防洪保护圈内,详见附图3芷江县城舞水大桥地理位置图和附图5河段示意图。 3 河道演变
3.1 河道历史演变概况
芷江县城舞水大桥位于舞水流域中下游,桥址处于芷江城关上端、芷江县城内,为复式河床断面;县城参上河道狭窄,为“U”型河谷。从近期河道情况来看,县城以上河段变化主要在1994~2000年,由于蟒塘溪电站修建,现两岸均为公路边坡,以岩土混合边坡为主,植被较为茂盛,边坡基本稳定。
芷江县城舞水大桥位于芷江水文站以下1.75km处。
总体来看,桥址上下游河段除县城区河床变化相对大外,其余河段变化较小,桥址上下游及库区两岸河床相对较为稳定。 3.2 河道近期演变分析 3.3 河道演变趋势分析 4 防洪评价计算 4.1 水文分析计算 4.1.1 水文测站情况
舞水流域自1940年起,先后设有旧州、皂角屯、大菜园、镇远、车
13
边、玉屏、茅坪、禾滩、新晃、芷江、怀化、黄潭桥十二个水文水位站。其中新晃、芷江两站观测年限长,自1940年起就有断续的水位流量资料。流域境内设雨量站共25处,最早设置是芷江站,时间为1935年7月,其它大多为50~60年代设置,一直观测至今。下面仅介绍与本工程有关的芷江水文站的水文测验和资料整编情况。 4.1.2 洪水
4.1.2.1 暴雨洪水特性
舞水属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流域洪水主要是由暴雨形成,具有山区性河流陡涨陡落的特点,大暴雨洪水的主要天气系统高空是低涡沿切变线转移,地面呈冷锋或静止锋。
舞水流域4~9月份为汛期,根据芷江水文站1951~2004年实测资料分析洪水一般发生在4~9月,以5~7月出现机会最多,统计其年最大洪水各月发生机率见表4.1.2-1。
芷江站年最大洪水各月发生机率统计表
表4.1.2-1 月份 出现次数 出现机率(%) 3 1 1.9 4 1 1.9 5 13 24.5 6 18 34 7 12 22.6 8 5 9.4 9 1 1.9 10 2 3.8 合计 53 100 从表中可见,洪水主要发生在5~7月,出现机率为81.1%,其中6月份最多为34%,与暴雨发生机率不上现,个别年份最大洪水发生在3月或10月。分析芷江站54年资料知芷江站洪水单峰多于复峰,一次洪水过程为2~5天。 4.1.2.2 历史洪水计算
14
芷江站汇编成果是借用1960年实测水位~流量关系曲线采用Q~法和Z~A,Z~V关系法进行高水延长,推求各历史洪水年份的洪峰流量,成果见表4.1.2-2。
芷江站历史洪水成果表
表4.1.2-2 年 份 1864 1924 1934 水位(冻结) / 251.70 251.49 流量(m3/s) / 6570 6260 可靠程度 / 较可靠 较可靠 4.1.2.3 设计洪水计算
芷江站流量实测系列为1940~1948、1951~2004年,其中1940~1948年系解放前伪水文总站观测,因受战争动乱环境的影响,其测验精度及资料的可靠性有一定的问题。因此,本次频率分析没有采用1940~1948年资料;参照以往对于实测洪水系列长短不同分析成果,本次采用实测系列为1951~2004年。
采用1924、1934、1951~2004年洪峰系列,将1995、1996、2004年抽出作特大处理。
经验频率按式PM?M(%)计算。 N?1式中:M——历史洪水序号
N——历史洪水重现期(取N=81年) PM——序号为M的历史洪水频率
实测系列经验频率按式Pm?式中:m——实测系列序号
m(%)计算。 n?1 15
n——实测洪水系列长度(取n=54年) Pm——实测系列序号为m的经验频率。
另外,我院在芷江城市洪水文计算中,对芷江水文站设计洪水进行计算,采用1924年、1934年、1951~1998年洪峰系列,将1995、1996年抽出作特大值处理,其成果与本次相差不大,成果见表4.1.2-3。
芷江水文站天然设计洪水成果表
表4.1.2-3 单位:Qm-m3/s W-亿m3 计算时间 Qm 本次 W24 W72 芷江城市防洪 Qm W24 W72 项目 均值 2770 1.886 3.776 2690 1.893 3.798 统计参数 CV 0.54 0.59 0.57 0.56 0.60 0.57 CS/CV 3.5 3.0 3.0 3.5 3.0 3.0 0.1 11350 8.24 15.66 11500 8.30 15.7 0.2 10400 7.43 14.37 10500 7.58 14.4 0.5 9090 6.48 12.55 9130 6.61 12.6 1 8070 5.76 11.19 8090 5.87 11.3 频率(%) 2 7070 5.05 9.85 7060 5.13 9091 3.33 6330 4.51 8.83 6300 4.58 8.88 5 5750 4.09 8.02 5700 4.14 8.07 10 4730 3.36 6.62 4650 3.39 6.66 20 3710 2.61 5.19 3620 2.62 5.22 50 2340 1.58 3.19 2240 1.58 3.21 从表中可见两次成果相差较小,为保持成果的一致性,本次仍采用芷江城市防洪成果作为本次芷江站天然设计洪水成果。
设计洪水过程线:以芷江水文站1955年实测最大洪水过程作为典型,按上表设计洪水成果,用峰量同频率控制缩放推求。 4.1.2.4 各阶段设计成果比较
长勘院早在1965年进行罗家寨初设时,就对舞水干流有关测站设计洪水进行了全面分析,省水电设计院1970年蟒塘溪初设、1990年蟒塘溪可行性研究、1992年蟒塘溪初设、1999年省水电设计院长江流域规划,以上各阶段均作了芷江水文站设计洪水,特别是1992年蟒塘溪初设阶段
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