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9hm2) 场内道路区 工程占地面积 附属系统区 工程占地面积 开挖量 项目总土石 方调配情况 临时堆渣量 石方 施工总工期 工程总投资 36个月 12000万元 填方量 土方 0.96hm2 4.17hm2 m3 m3 m3 m3 6万 2.56万 0.94万 2.50万 2.3项目工程总体布局及主要建筑物
工程在平面布置上分为十三栋单体建筑,工程拟在小区中心较高处布置2-4层的会所,并以此为中心设置篮球场、网球场、游泳池、健身场地等休闲娱乐设施,并设地表、地下停车场或半地下停车场,完善小区内的道路连接系统、给水排水系统、绿化系统等基础设施(见工程平面布置图5)。 2.4土石方调配情况
项目建设期间土石开挖量总共为6万m3:(1)建筑占地区。土方开挖0.85万m3,石方开挖2.37万m3,其中2.37万m3石方和0.55万m3土方用于临时堆放,其余0.3万m3土方用于回填平整场地;(2)场内道路区。土方开挖0.28万m3,石方开挖0.95万m3,其中0.13万m3石方作为临时堆放,其余1.10万m3土石方全部用于回填平整场地;(3)附属系统区。土方开挖0.39万m3,石方开挖1.16万m3,其中0.39万m3土方用于临时堆放,其余1.16万m3用于回填平整场地。详见土石方平衡流向图2—1。
上述当中临时堆放土方用于主体工程建筑部分结束后覆土绿化,临时堆放石方量用于修建建筑物所需石料。整个工程结束后,将不会产生永久弃渣。
临时堆放土石方0.94万 m3 建 设占 地区土方:0.55万m3 土方:0.30万m3 土方:0.85万m3 土方:0.39万m3 石方:2.37万m3 石方:1.16万m3 附属系统区 3 临时堆放2.50万m3石方:0.13万m 2.5施工方法
本项目施工方法主要有:机械开挖、机械平整、汽车运输、人工开挖、人工砌筑、机械浇筑和人工浇筑等。
1、建筑占地区:建筑占地区工程主要有工程基础开挖和土建工程等,其施工方法主要是机械开挖、机械平整、人工开挖、人工砌筑、机械浇筑和人工浇筑等。 2、场内道路区:主要为路面的开挖、平整和硬化,其施工方法为机械开挖、机械平整、汽车运输、人工开挖、人工砌筑、机械浇筑和人工浇筑等。
3、附属系统区:附属区的工程主要有游泳池的开挖、休闲设施、广场和绿化设施等的建设。其施工方法为机械开挖、机械平整、汽车运输、人工开挖、人工砌筑、机械浇筑和人工浇筑等。 2.6施工安排
项目建设总工期为36个月,其中施工准备期3个月。计划2005年10月开始前期准备工作,整个项目的建设在2008年10月全部竣工。
2.56万m3土石方用于回填平整石方:0.82万m3 场地 土方:0.28万m3 石方:0.95万m3 场内道路区 图2—1 土石方平衡流向图
3项目区概况 3.1地理位置
XX豪苑位于人民路与高坪河之间,东与市人民广场相邻,南抵XX区公安分局及家属院,东北距市政府约600m,南距XX区政府约600m,距离市中心约4100m。详见交通位置图(附图1)。 3.2自然概况
项目所在地区地处小娄山脉东南山麓地带,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西北和东北部以丘陵为主,东、中南部以河谷为主。项目区处于一东北西南走向的山间小平坝内,为向斜内的东北翼,多为第四纪覆盖物,下伏基岩为三迭系(T1M′)薄层灰岩。场地地震烈度小于6度,地质稳定性好,适宜修建高层建筑。
项目所在地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洪涝较少。年平均气温15.2℃,年平均降雨量1097.8mm,年平均日照1160.5h,相对湿度80%,无霜期283天。
项目区河流属长江流域,地表水以高坪河为主。高坪河流向由北向南,全长24.1km,流域面积60.5km2,多年平均径流量2.2m3/s。
项目区内土壤以黄壤及黄胶泥为主,植被主要以农作物为主,有小部分人工种植的树木、花卉、绿篱以及一些野生草地等,生物多样性缺乏。 3.3社会经济概况
项目区属于XX区XX镇管辖。XX区辖6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0万人,2004年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支柱产业以机械制造、建材、电子、电器、烟草等工业为主。
3.4项目区土地利用与水土流失现状
根据项目设计方案确定的征地范围,结合实地调查测算,项目建设占地6.79 hm2:其中草地0.87hm2,占项目建设占地总面积的12.81%;梯坪地1.77hm2,占项目建设
占地总面积的26.07%;难利用地1.95hm2,占项目建设占地总面积的28.72%;居民用地2.20hm2,占项目建设占地总面积的32.40%。(详见表3—1、附图3)。
表3-1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一览表
类型区名称 建筑占地区 场内道路区 附属系统区 合计 小计 1.66 0.96 4.17 6.79 项目建设占地(hm2 ) 草地 梯坪地 难利用地 居民用地 0.23 0.38 0.63 0.42 0.13 0.33 0.18 0.32 0.51 1.06 1.14 1.46 0.87 1.77 1.95 2.20 通过对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的详细调查,项目区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侵蚀为主,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503t/km2.a,年均水土流失总量102.02t。其中,无明显流失面积3.97hm2,占项目区面积的58.47% ;轻度流失面积0.87hm2,占项目区面积的12.81%;中度流失面积1.95hm2 ,占项目建设占地面积的28.72% 。通过现场调查和咨询专家意见,经计算确定建筑占地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791t/km2.a;场内道路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211t/km2.a;附属系统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1455t/km2.a。(详见表3-2、表3-3、附图4)。
表3-2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水土流失面积)
项目区 建筑占地区 场内道路区 附属系统区 合计 项目建设占地面积(hm) 无明显流失 0.80 0.65 2.52 3.97 轻度流失 0.23 0.13 0.51 0.87 中度流失 0.63 0.18 1.14 1.95 2 小计(hm2 ) 1.66 0.96 4.17 6.79 表3-3 项目区水土流失现状表(水土流失量)
平均侵蚀 项目区名称 合计 侵蚀模数侵蚀量侵蚀模数侵蚀量侵蚀模数侵蚀量模数2222(t/km.a) (t) (t/km.a) (t) (t/km.a) (t) (t/km.a) 建筑占地区 29.73 场内道路区 11.63 附属系统区 60.66 合计 102.02 500 500 500 500 4.00 3.25 12.6 19.85 1600 1600 1600 1600 3.68 2.08 8.16 13.92 3500 3500 3500 3500 22.05 6.3 39.9 68.25 1791 1211 1455 1503 无明显流失 轻度流失 中度流失 根据《XX省人民政府关于划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公告》(X府发[1998]52号),该项目所在地属于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
根据现场调查及项目区水土流失防治情况资料表明,项目区所在地的水土流失属于轻、中度流失,项目区邻近的水土流失治理经验对本项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主要经验为:
(1)坡面水土流失治理经验
山区坡面,特别是难利用地是该区域内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方,同时也是泥沙的主要来源地。邻区多年的治理经验表明,对现有的一定林草覆盖的荒山荒地、疏林地,实行以封山育林措施为主,封育、补种、管护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使其尽快恢复植被,以提高林草的郁闭度,达到消减地表径流,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在坡度大于25o的坡耕地、荒坡地和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坡地,营造水土保持林,以多形式的乔、灌、草混交方式防治水土流失;在立地条件较好地方以梨、杨梅和茶树等树种营造经果林。
(1) 沟道防治工程的布局
在对沟道的综合治理中,根据侵蚀沟的发育程度、流失状况、集雨面积、土壤结构、地质条件等实际情况,本着先上游后下游,先支毛沟后主沟的治理顺序,因地制宜地修筑截、排水沟,层层设防,拦蓄地表径流和泥沙,达到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在沟道的中下部,开设排水沟,将上游下泻的水和泥沙引排到指定的地方去,形成了“上蓄、中截、下排”的沟道防护体系。另外,在上游来沙量逐渐减少、沟蚀已基本得到控制的基础上,对流域的治理主要针对流域上游进行整治,采取综合治理。 4水土流失预测 4.1项目水土流失特点
根据工程建设和生产特点,其新增侵蚀影响因素主要表现为对地貌、土壤、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