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18 1:40:03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引言

随着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的广泛传播以及对世界幼儿教育带来的深刻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研究蒙台梭利教育的队伍中,蒙台梭利幼儿园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我国正处在幼儿教育的发展阶段,蒙台梭利思想的广泛传播为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借鉴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与我国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新模式,有利于推动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进程。

本文具体阐述了蒙台梭利的主要教育思想,剖析我国现阶段幼儿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从中寻求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立足于为解决当前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2.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及其认识

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涉及到幼儿教育发展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儿童的身体发展更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了解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正确认识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

2.1.1儿童的有吸收力的心理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心理是具有吸收力的心理。所谓吸收的心理是指当儿童受到一个印象(环境信息)时,这个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心理。这些印象本身在儿童身上得到具体化,儿童创造了自己的“心理肌肉”,用于周围世界所发现的事物,我们将这种心理类型称为“吸收的心理”。 3岁以前儿童的成长受其强烈的、天赋的内部潜能所控制,具有一种自觉的、且不为自己所意识的感受能力,是“利用周围的一切塑造了自己”。儿童能够吸收文化,吸收语言,吸收知识。

1

儿童的心理,儿童的语言等并没有遗传的行为模式可以遵循,而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吸收来实现的。儿童通过吸收在周围发现的一切,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1]

蒙台梭利从胚胎发生学的角度去论证这种吸收的现象,并把它称之为“精神胚胎”,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出生前就拥有一种精神开展的模式,我们将在未出生的时候便具有这种精神实体的儿童称为“精神胚胎” ,这个精神实体可比于人体中最初受精的细胞,这个细胞并不具备一个缩小的成人形状,但却包含了未来发展的预定规划。同样的,儿童的精神成长也受到预定模式的引导,但这个预定模式在儿童诞生时并不能看到,这个精神模式必须要借着发展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心理胚胎”则是婴儿出生时才开始发育。这时候儿童的大脑空无所有,但它有一种积极地能动地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各种事物印象的感受能力。在蒙台梭利看来,母亲带来的只是婴儿的身体,是婴儿创造了人的心理,是儿童吸收了周围世界的材料并将其塑造为未来的人。成人不是建设者,仅仅是建设这一过程的合作者。[1]

由于儿童心理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儿童可以从周围的环境中吸收一切刺激性信息,无需任何直接的教学,事物的印象不仅进入其心理,而且形成其心理。他通过活动完成其先前无意识吸收的心理,同时在形成有意识的吸收心理。经过一个长时间的吸收积累过程,儿童逐渐建构起他的心理直到具有了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2.1.2儿童的敏感期理论 2.1.2.1敏感期的定义

蒙台梭利对于儿童敏感期的论述是其教育思想的一大突出成就。敏感期指的是儿童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儿童只对环境中的某一项特质专心,而拒绝接受其他特征的事物。在敏感期内,儿童不会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而不厌其烦的重复,一直到最后,因为这种重复突然爆发出来某种新的动机为止。

2.1.2.2敏感期理论体系分类

2

根据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大体可将儿童的敏感期划分为:语言敏感期、书写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文化敏感期。

2.1.3关于儿童独立个性发展的思想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中,重视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培养是其核心。蒙台梭利认为,控制人类行为的是本能的冲动,幼儿体内蕴藏着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促使他不断发展。教育就是要帮助儿童发展其内在力量。她说“:在探索儿童心灵世界的这件事上,成人切记不要用自己的角度,或以自我为中心。”“我们不应该将孩子与大人视为人生过程相连的阶段,而应该视之为人生中两个不同的形态,两者同时进行,并且互相影响对方”。[2]我们不能将儿童看成是成人的服从者,由成人塑造其心理,粗暴的干涉儿童,以致偏离儿童正常发展的轨道。蒙台梭利儿童观要求成人应该相信儿童,让儿童在自由的活动中获得全面的发展。

2.1.4和谐教育思想

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为中心,从教育教学的系统性出发,为了推进教育教学的和谐发展,蒙台梭利提出了正确处理好学生身心之间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关系,教育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以和谐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思想。

2.1.4.1协调好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蒙台梭利否定将教育看成是个人学习知识的过程,认为教育是一个逐步成长的过程。她认为,要努力克服各种威胁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因素。“我们必须保护的是人类的正常发展,要努力地去除儿童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障碍,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免受危险、误解和威胁。”[3]只有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发展结合起来,协调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的生理成长与心灵成长相结合,才能促进教育发展。

2.1.4.2协调好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3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儿童的心灵被禁锢,被动的接受知识,丧失了学习的真正意义。蒙台梭利对此进行了强烈批判。她极力反对教师所采取的僵化的、命令性的纪律来束缚学生的方式。主张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她主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强调儿童从内心出发,自发性的进行学习。鼓励教师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及时满足儿童的内心需要。另外,她主张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在幼儿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帮助其心理的形成。老师在儿童发展过程中只是服务于儿童,促进儿童的发展,而非限制破坏这一过程。

2.1.4.3协调好教育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条件。环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命的发展。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除了教师与学生这两个基本要素之外,还应该为儿童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主要是为儿童提供充足具体的、可操作的实物教具和活动材料。而且这些材料一般具有自动控制错误的性质,以保证儿童能自动工作。蒙台梭利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于这些工作“材料”,通过学生对于其中的材料的选择,能够把抽象的教育内容物演化成具体的操作材料,从而使儿童摆脱书本和教师的束缚。

2.1.5自由与纪律的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主张给与儿童充分的自由,允许个性发展,允许儿童天性的自然表现。在教学中蒙台梭利主张教育工作者应当允许儿童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自己的意愿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活动,并且要努力为儿童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

蒙台梭利所谓的纪律是一种“内在的自律”—它是发自孩子对蒙台梭利工作的兴趣而培养出对自我的行为控制。[4]

蒙台梭利认为应当在自由的基础上培养纪律性。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所谓自由并不等同于放纵儿童,而是要服从真理,做正确的事情。

2.1.6蒙台梭利的感官教育思想

4

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kkvr4c0bq9kcel7h0t6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