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 一 历 史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5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A或B)涂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只上交答题卡。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荀子?富国》:“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益数盆,一岁而再获之。”材料旨在强调当时农业生产的特点是
A.作物丰富 B.自给自足
C.牛耕普及 D.精耕细作
2.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这表明汉代
A.发明冶炼生铁技术 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铁制工具广泛使用
3.学者评价中国古代某一土地制度:“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该土地制度应是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租佃制
4.汉代民谣:“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 该民谣主要反映了汉代
A.重农抑商观念 B.丝织业兴盛 C.农民生活贫困 D.追商逐利风气 5.“自1063年起,开封取消宵禁,晚上居民可在城中自由走动,商场和娱乐场彻夜开业……店铺、工场设于全城,坊里已去掉原先的围墙……乡村的‘草市’被允许存 在。”材料表明当时
A.城市经济功能增强 B.小农经济丧失主导地位 C.政府放弃抑商政策
D.商业发展打破时空限制
6.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
A.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 C.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 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
7.康熙四年开海禁,关东豆麦运到上海每年有千余万石,而布匹、茶叶等江南货物也由沙船运至山东、直隶、关东等地。沙船有会馆,设有董事。据此可知当时
A.被迫开放通商口岸 B.长途贩运贸易繁盛 C. 出现地域性的商帮 D.放松对贸易的监管
8.学者认为:“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上述特点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固守农耕经济 C.关注民众生活
B.坚持君主专制 D.实行海禁政策
9.南宋时徽州人均耕地15亩,元代降至4亩,明万历时2.2亩,清康熙时1.5亩。然而当地很多村落却在人均耕地面积大量减少的明清时期走向了鼎盛。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耕作方式改进,土地利用率提高 B.商品经济发展,地域性商帮兴盛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城镇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徽州村落得到开发
10.明朝官员在《虔台倭纂》写道:“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商,后之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作者旨在强调“海禁”政策
A.加剧内忧外患 B.阻断中外经济交流 C.激化中日矛盾 D.防范东南沿海倭患
11.15世纪早期,“一公斤胡椒在印度产地的价格达1至2克白银,在亚历山大港的价格达10—14克,在威尼斯达14—18克,在欧洲各消费国则达20-30克。”这反映了
A.东西方陆路通商要道被阻断 B.商业危机是新航路开辟的重要因素 C.欧洲人对香料的需求量激增 D.价格革命导致欧洲商品价格的暴涨
12.当今世界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处于大西洋沿岸,大西洋沿岸国家迈向发达国家行列的关键第一步是
A.代议制的确立 B.海外市场建立 C.蒸汽机的改良 D.新航路的开辟
13.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4倍多,粮食上涨了5倍,英、法、德等国的物价水平平均上涨了2至2.5倍。这一现象
A.促进了西欧生产关系变革 B.推动西班牙成为殖民大国 C.导致封建主力量得以加强 D.使社会各阶层陷入了贫困
14.英国1801—1861年,大城市人口平均增长2.085%,而小城镇和乡村人口平均仅增长1.039%,大城市人口增长比其余地区快近1倍。上述现象反映了
A.黑奴贸易的兴盛 B.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C.世界市场的形成 D.人口出生率的上升
15.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是
A.重工业开始占据主导 B.第三产业迅猛发展 C.交通运输业飞速发展 D.钢铁工业迅速兴起
16.1900年前后,一个国家一个地方的产品可以行销全球,一个地区发生的经济危机也会很快波及或影响全世界……欧洲市场的萧条,可以引起大西洋彼岸工人失业;亚洲人可以在家里享用一个美国人的发明成果,材料表明当时
A.欧洲发生经济危机 B.美洲失业率高 C.亚洲经济迅速崛起 D.世界市场形成
17.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转型 C.摧残了民族工业的成长 D.推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投资办厂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两次工业化浪潮的兴起都
A.体现政府主导作用 B.承担民主革命重任 C.推动政治体制变革 D.与国际环境有关联
19.据统计,1913年至1921年,我国面粉工业23. 5%集中在上海,22. 7%集中在哈尔滨,原料主要产地河南、河北、山东却极少。1922年全国共有150万枚纱锭,41.8%集中在上海,37.9%在天津、武汉、无锡、南通、青岛。材料表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原料供应不足 B.发展速度迅猛 C.资本明显短缺 D.地区分布失衡
20.1877年《申报》专栏《津门纪略》记载:“乡间妇女至沪佣工,当其初至时,或在城内帮佣,尚不失本来面目。略过数月,或迁出城外,则无不心思骤变矣。妆风雅,爱打扮,渐而时出吃茶……回思昔日在乡之情事,竟有判若两人者。”这一描述说明
A.作者反对女子出外做工 B.西方文明导致传统道德崩溃 C.《申报》恪守传统思想 D.近代城市生活影响社会观念
21.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中国民族工业主要得益于
A.国民政府政策支持 B.西方经济萧条带来的市场机遇 C.国内政治局势稳定 D.实业救国思潮在中国深入人心
22.1921年,美国青年阿曼德·哈默成为第一个获得苏俄石棉矿特许经营权的外国人;也是在他的推动下,把苏维埃看作“势不两立的敌人”的美国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的汽车制造进驻苏联。这表明苏俄
A.工业化战略已经确立 B.意识形态发生质变 C. 社会制度具有优越性 D.适时调整经济政策
23.1932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种外国专家约有6800人,其中约有1700名是美国工程师。同年,苏联向英美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占英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90%。这表明
A.苏联工业化得到西方国家的援助 B.苏联社会制度吸引了大批西方人才 C. 经济危机为苏联工业化提供机遇 D.苏联成为西方国家的产品倾销市场
24.面对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美国采取的具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措施是
A. 计划指导,政府干预 B. 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C. 整顿金融,恢复信用 D. 社会立法,保障改革 25. 20世纪30年代苏联形成的斯大林模式
A.推进政治民主化 B.延续了新经济政策 C.兼顾了国计民生 D.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普通高中模块监测
高 一 历 史
Ⅱ卷 题 号 Ⅰ卷 26 得 分 27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总 分 28 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