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考语文作文训练(二)
怎样在记叙文中运用表现手法
一、对比手法。它是指把两种不同的事物(包括两个或几个不同的人物)或同一事物(包
括同一人)的两个不同方面摆在一起,进行比较的方法。 (一)初步感受:掌握理论。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鲜明地突出了人物性格(形象),有力表现文章的中心。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如契诃夫的《变色龙》,写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一只狗咬伤工匠赫留金的事故中,其态度在顷刻间变了四次,反复再三,前后判若两人。这里通过主人公自己前后不同态度的对比,鲜明地刻画了“变色龙”的性格。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摹景物,有力地表现人物的爱憎情感。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二)能力提升:学以致用。(学会在文章中有意识运用对比手法) 1、我的好朋友小明。(一个人前后不同的表现形成对比) 提示:怎样才能让文章构成鲜明对比呢?我们可以确定先现在的小明性格温和,善良、乐于助人等,然后可以这样设计:先写眼前的小明的情况,然后回忆起以前的小明,回忆的部分就可以和现在的内容形成对比,这样就可以突出现在的小明的巨大变化,突出了他的人物形象,也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中心。试一试,你一定能行!
2、我的好朋友小明。(选用另外一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和事与之构成对比)
二、衬托手法。它是指以一些次要事物或人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或主要人物的写
作方法。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一)初步感受:掌握理论。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再如《爱莲说》,用菊花和莲花来衬托莲花的形象。 2、以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心情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二)能力提升:学以致用。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的方法来为《我的父亲》写一个片段。
提示:先确定你父亲的人物形象,然后再别人的父亲来衬托你的父亲。两种形式(正衬和反衬)均可,通俗一点就是:正衬就是好(坏)上加好(坏);反衬就是截然不同,也可以叫做对比衬托。其实,相比之下,反衬法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的方法来表现一段你和朋友(亲人)离别时的心情。
三、欲扬先抑法(欲抑先扬法)。“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贬低、按下。抑扬是
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想要达到对所描写对象的褒扬,先指出其缺点或不足,从而使所描写对象的长处显得尤为突出。(这里只讲欲扬先抑法) (一)初步感受:掌握理论。
如《父亲不写信》,文章前面不敢接近父亲,不理解父亲,父子俩好像有一条很深的代沟隔着,“我”从而产生恨父之情,这是先抑;后来发生了几件小事,让我感受到了父亲的不同,父亲其实是深爱着自己的,只不过是不善言辞罢了;最后,“我”完全理解了父亲的爱,最终流出了感动的泪,从而产生爱父之意,这是扬。这种写法使作者的感情大起大落,包含着对比,使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情节曲折,可以让你的文章很好地吸引了读者。 (二)能力提升:学以致用。
选择一个人物(如老师、父母、朋友、邻居等),运用欲扬先抑法,写写、说说你的立意和构思。注意:对于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一定要具体叙写和描述。
四、悬念法。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设置,是指作者为了
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手段。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 (一)初步感受:掌握理论。
悬念的主要作用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吸引读者。悬念设在开头,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设在中间,能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设在结尾,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能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孔乙己》结尾,孔乙己的命运到底如何,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又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的前面就制造了悬念,父亲为什么老是说同样的一句话呢?为什么日夜盼望着于勒的归来呢?于勒叔叔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于勒叔叔究竟回来没有?这些悬念,吸引着读者,激发了他们的阅读兴趣。 能够制造悬念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用问句来制造悬念;(2)用读者感兴趣但不知真相的问题的方式来制造悬念;(3)运用倒叙法来制造悬念.。 (二)能力提升:学以致用。
1、运用悬念法,为《一件令人意想不到的事》写一个开头片段。
2、运用倒叙制造悬念的方法,为《我把掌声送给你》写一个开头片段。
——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