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案例分析题 案例概述
8月12号天津港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大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引起了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中国都在牵挂着天津。肆虐的火焰吞噬了生命和财产,也灼烧着人们的心,舆论场满是对惨烈悲剧的震惊、对救火英雄的痛惜,更有对抢险救援、善后处置的关切与追问,公共安全问题引起了网友热议。
相关评论
“公共安全这个问题,没事就没事,有事可能就是大事”。但安全就像空气,往往让人感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只有失去的时候才知道代价惊人。正因为这样,人类才会不断把灾难作为一个随时可能出现的“假想敌”,敲击犯困的神经,克服天然的短视。“案例教学”成为安全教育最常见也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可是,从公寓失火,到船沉江底;从踩踏事故,到“电梯吃人”,那么多惨痛的案例叠加起来,不知道可以编写成多少本教科书了,类似的悲剧,却还在一再发生。内部管理混乱、安全意识淡薄、违规违章严重,审批把关不严、监督检查不到位、安全隐患治理不力,超速超员、疲劳驾驶、开车接打手机、关闭动态监控系统??翻检国务院安委办关于重大事故的历次通报,诸如此类的原因分析屡见不鲜。人们似乎总要到灾难发生之后,才在震惊中匆匆“复习”过往的教训,却总是将提前的“预习”彻底忘在了脑后。 ----人民日报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官方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排查危险化学品隐患,并将迅速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此外,根据新规,对环境资源造成严重破坏负有责任的官员将被终身追究。
安全漏洞的堵住刻不容缓,人心伤口的抚平则需时日。为防范“人祸”,决策者需进一步反思在规划、安全管理和危机应对方面暴露出的问题,把公共安全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告慰逝者,关爱生者。 ------中新社
“这次事故伤亡重大,教训极其惨痛,国务院立即成立事故调查组,要彻查事故原因,依法严格追责、严厉问责、严肃查处,对涉及玩忽职守、失职渎职、违法违规的,要一究到底,坚决处理,决不姑息。” - ----李克强总理
问题:天津塘沽爆炸引起了大众对公共安全的热议,近年来我国公共安全问题频发,安全生产事故、群体性踩踏伤亡、交通安全事故频繁见诸报端,谈谈你的看法。
答:公共安全问题并非我国特有,但国外对此已有很多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他们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将应急预案与风险评估纳入其中,并由地方政府具体负责公共安全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中国建设,确保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先要有“智“,寻求有效解决公共安全问题的办法并有效落实。面对我国人口众多且分布集中、节假日人流量巨大的状况,公共安全管理在执行中往往困难重重。例如2011年故宫就公共安全管理实施的限制最大客流量的办法,导致大量买不到票的观众聚集,不满情绪几次险些酿成公共安全事件。故宫只好重开售票窗口,限流被迫放弃。此外国内很多知名景区从2013年起就公布了自己的最大承载量,游客超员滞留现象仍然频频出现,引发安全事故。为此,我们要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建设,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还要用”情“,树立为民服务的人本情怀,将切实服务于人民群众作为公共安全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每年举办各类大型群众性活动超过5万场,近4亿人次参加。大型群众性活动规模大、参加人员多、危险系数高、安全问题突出,公共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近两年,各地以“安全形势严峻,避免意外发生”为由纷纷取消多场大型群众性活动,包括“新春民俗艺术灯会”“2015庆元宵”大型灯会、“2015嘉年华”、“新春游园会”等民俗活动,北京市商场大型活动,河南郑州演唱等。此外,不少体育赛事包括上海信念慈善跑以及北京“垂直爬楼挑战赛”也受到影响。有的地区甚至规定一律停止审批超过5000人以上的大型活动。地方政府这种做法固然可以直接避免公共安全问题发生,但却对群众的正常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是一种为官不为、懒政怠政的表现,且已经引发了群众的强烈不满。加强公共安全管理必须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办法。保证大型活动的安全,绝不应简单取缔,损害群众利益。
加强公共安全管理任重而道远。相信在政府用“智“与留”情“的努力下,在全社会的积极配合下,我国建成完备的公共安全管理体系,人民群众拥有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便指日可待了!
2. 近年来,各种原因引起的群体性恐慌事件数量呈上升趋势。有媒体评价说,这是一个恐慌的年代。“食品安全恐慌”、“股市恐慌”、“楼市恐慌”、“油价恐慌”??凡此种种,似乎已成常态。8月21日晚,广州地铁飞翔公园站突现大批旅客奔走,场面恐慌!地铁方表示,有乘客晕倒导致其他乘客产生误会并奔走,同时有乘客解锁车门。事故导致一名怀孕7个多月孕妇被推挤受伤。现实中,类似的情形多次上演。比如,去年在上海地铁上,一名老外突然晕倒,结果被误传为地铁起火,导致了不明真相旅客的四散逃跑。公共场合中,人流密集、空间狭小,一旦谣言四起,个人在短时间内也难以做出清晰判断,群体
性恐慌就此产生,这也对公共安全产生了严重挑战。请你分析群体性恐慌的产生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答:群体性恐慌心态原因分析 一是国人不安全感增加。
恐慌心理,是人们在面对想象或现实的威胁时所产生的特定心理反应,实际上就是源自不安全感的心理反应。公众安全感来自于稳定、安全、可持续、可预期的生存环境。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食品、环境、医疗、社会治安等领域的突发性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屡屡曝光的危机事件使得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得不可预期,消解了公众对这些领域的安全感受,萌生了恐慌心理。
二是谣言传播先于真相发布。
一般来讲,谣言产生应当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为数众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非常关心,如有关个人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二是信息缺乏、传播渠道不畅。在有关某一重要事物信息缺乏的情况下,人们急于了解真相,得出结论,处于一种恍惚不定、紧张忧虑的情绪状态之中。问题越是严重,同时相关信息越是模糊,谣言也就越容易急剧发生和蔓延。在这种环境下人们继而产生好奇或引发猜测,加之受从众心理影响,整体的恐慌氛围随之而来。
建议:打击网络谣言,净化互联网生态
如今,许多网络谣言的传播并非网民的无意之举。出于各种目的,网络谣言从造谣、传谣到信谣,已形成了一条信息链条。因此,对突发公共事件中出现的造谣惑众、传播谣言等不法行为,要加大惩处力度,净化互联网生态环境刻不容缓。然而,互联网的治理并非一日之功,需从多角度下手,标本兼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