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摘要概述田东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原因、危害症状、侵染途径和防治方法,以为该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防治;广西田东 中图分类号S435.111.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0-0166-02
近年来,田东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该县稻区发生面积迅速扩大,危害程度明显加重,导致部分稻田失收。该病害发生范围广,中、晚稻区几乎所有水稻品种都有发生。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田东县晚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田率高达27.7%,一般病蔸率5%~10%,重病田病蔸率高达46%,个别田块甚至失收。
1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原因
该病毒于2001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为呼肠孤病毒科斐济病毒属的一个新种,2008年命名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Southern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SRBSDV)[1-2]。它是由灰飞虱、白背飞虱带毒虫源传毒引起的水稻病毒病害。田东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病毒主要在禾本科杂草病株上
越冬,田间病毒通过玉米(杂草)―早稻―晚稻―玉米(杂草)的途径完成侵染循环。以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高效传毒介体(介体一经染毒,终身带毒,但不经卵传毒)。白背飞虱为害病株时染毒,当其再次为害健株时,致使健株染毒。染毒健株的生长点因受病毒危害,致使水稻停止生长。水稻整个生育期均可被侵染,苗龄越小越易感病,潜伏期越短,感病越早,发病越重,产量损失越大[3]。 2危害症状
(1)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面有凹凸不平的皱折(多见于叶片基部)。病株地上数节有高节位分枝及倒生须根,病株茎秆表面有1~2 mm的乳白色瘤状突起,瘤突早期乳白色,后期褐黑色,呈蜡点状纵向排列成条形。因感病时期不同,病瘤产生的节位也不同,发病初期病瘤产生在下位节,感病时期越晚,病瘤产生的节位越高[1-2,4]。 (2)秧苗期发生,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植株矮小,不及正常株高的1/3,不能拔节,叶枕间距缩短,重病株早枯死亡;分蘖期发生,病株分蘖增多,丛生,叶片短阔、僵直,上部数片叶的叶枕重叠,叶尖略有扭曲畸型;大田初期感病的稻株不抽穗或仅抽包颈穗,约为正常株高的1/2;拔节期感病的稻株能抽穗,矮缩不明显,但实粒少、穗型小、粒重轻;抽穗期发生,全株矮缩丛生,剑叶短小僵直,叶背的叶脉和茎秆上开始表现为蜡白色,后变褐色
的短条瘤状隆起,不抽穗或穗小,结实不良,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有纵向皱褶生长在中上部叶片的基部,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出现隆起的短条脉肿,呈蜡白色或黑褐色。感病植株须根少而短,根系不发达,严重时根系呈黄褐色[1]。 (3)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抵抗力不同,一般来说常规稻比杂交稻抗病,晚稻发生比早造严重,杂交稻比常规稻发病重,育秧移栽田比直播田发病重;虽然病害普遍分布,但仅部分地区田间发病严重,尚未发现明显的抗病性水稻品种[1]。 3病毒侵染途径 3.1病毒初侵染源
该病在植株之间不相互传毒,白背飞虱不经卵传毒,以外地迁入的带毒白背飞虱为主,田间再生苗、杂草等冬后带毒寄主也可成为初侵染源[1]。 3.2传播及再侵染
主要是迁入带毒白背飞虱取食早稻、玉米或杂草传毒,迁入带毒白背飞虱或当地白背飞虱取食带毒寄主再传毒至中稻、晚稻秧田及本田、玉米[1]。 3.3田间发生趋势
年度内晚稻田及夏、秋玉米田发病重;年度间随着病毒分布范围的扩大及越冬侵染量的积累,发生逐年加重;田块间发病轻重取决于水稻或玉米苗期带毒白背飞虱迁入量。 4防治方法
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关键是抓好稻飞虱防控,防控措施采取“抓前期保后期,抓秧田保大田”的治虫防病策略,及时普治白背飞虱,重点保护好秧田和本田初期,早中稻抽穗前、晚稻秧田期和分蘖期,在带毒白背飞虱传毒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肥水管理,喷病毒钝化药剂及提高作物自身抵抗能力,调节植物激素生长。 4.1农业防治
(1)为减少田间毒源,在农闲时铲除田间及周边禾本科杂草、水稻再生苗等。
(2)秧田最好不要选择在鱼用饲料黑麦草和苏丹草田的周围,也不要选择杂草生长茂盛的地方,否则秧田传毒感病率高;密切注意秧田病情,对以发病或带有病毒的秧苗应消毁,不宜栽植,想办法补种或找邻近农户调节秧苗栽种;铲除秧田周边的杂草或喷施41%农达除草剂消灭田边杂草,减轻虫源基数;加强秧苗管理,不可偏施氮肥,以防秧苗过绿,诱发稻飞虱严重危害。
(3)控害保健栽培。一是中稻的播种期应提前至4月上旬,避开白背飞虱迁入高峰为害秧田;二是逐步回避高感病品种种植,减少感病品种种植;三是重病区推行防虫网覆盖育秧;四是为减少1代白背飞虱带毒成虫的数量,在早稻本田初期防治二化螟时用药兼治白背飞虱;5月中下旬做好早稻田、一季稻秧田第2代白背飞虱若虫的防治;3代白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