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发展。国内研究提供了很多理论知识,但在真正实践中家庭、幼儿园、社会都普遍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应该多结合幼儿具体生活实际和行为特征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选择了幼儿攻击性行为的调查研究的课题
一、研究的意义及过程
(一)研究意义:
本文以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开展本次调查,可以发现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为减少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提出矫正策略,也能充实此方面的研究资料。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在实践上,有利于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从而更好地促进中班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
(二)概念的界定
Fred精神分析论认为幼儿攻击性行为是一种本能驱动力的结果。人类有两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其中“死之本能”会以攻击的形式,将个体累积的能量释放出来,攻击既是一种常见的宣泄方式,Fred认为这种能量必须释放,以免逐渐累积而生病,应选择合适的方式缓解,否则将一发不可收拾;
行为学派则认为,攻击性行为是一种社会学习性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攻击行为模式而学习到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学习的结果;都是通过个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获得的。
而国内外公认的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行为。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也可以侵犯别人的权利。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家庭、幼儿园、社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正确认识有利于采取相应的矫正策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3
(三)研究过程 1.研究对象
针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研究,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本次研究的调查对象选择了100名中班幼儿家长,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收回97份,收回率97%。
2.研究方法 (1)文献法
根据研究需要,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查阅国内外有关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专著、网站、数据库、论文等,资料来源于各种教育期刊、电子数据库、幼儿教育著作、相关幼儿教育网站、政府网站等,对所获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在研究中作为研究参考。
(2)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内容,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发放给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旨在全面了解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便于进行综合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经调查研究分析,新沂市合沟镇中心幼儿园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受家庭影响很大,其次是社会影响和生物因素。47%左右的中班幼儿家长具有好动、性急、暴躁的特点37%左右的中班幼儿家长认为大众传媒在带来好处是也给孩子心理造成很大的伤害。具体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与产生的因素分别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特征表现
1.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
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开始喜欢和同伴一起游戏玩耍,具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欲望。同时又是以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缺少一定的社会交往经验,这两者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幼儿就产生了攻击性
4
行为。通过调查研究中班幼儿家长反应孩子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争抢玩具,或破坏玩具和物品,另外游戏场地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容易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
2.幼儿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一旦孩子所要玩的玩具被别人拿走或者对其他幼儿的玩具感兴趣,他们立刻就会产生敌意,并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玩具,而并不是用言语来攻击对方,伤害对方。 3.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中班幼儿家长指出小男孩攻击性行为多于小女孩。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倾向与雄性激素水平有关,一般暴力行为是男性偏多,同样攻击性行为也是男孩比女孩多,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当然,由于受气质的影响,同性别的孩子也会有不同的行为方式。那些身体强壮个头大、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幼儿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二)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攻击性行为频繁出现的现状,我们从问卷调查和现状中分析和总结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物因素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研究发现生物因素占15%左右。基因影响个体的兴奋水平,先天神经类型、遗传素质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
这一阶段的矛盾冲突解决得是否顺利,对一个人将来人格得健康发展极为重要,解决不同会造成以后许多的行为问题,特别是攻击性行为,因而这一阶段的人格发展是否正常,对未来健康人格至关重要。但基因并不是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决定因素,合理解释是这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
5
2社会因素
根据中班幼儿家长的调查发现幼儿被拒绝受到挫折、被排斥,干扰或阻碍幼儿达到其目的或意愿等社会因素会影响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而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的实证认为,挫折往往会引起攻击性情感,挫折与攻击有某种关系。一位心理学家在两组幼儿面前摆上好吃的,而只允许一组幼儿去选自己喜欢吃的,另一组幼儿由于只准从窗外看看这些好吃的,受挫折的幼儿的行为比未受挫折幼儿的行为更具有破坏性。但是,并不是幼儿的所有的挫折都会产生攻击行为,如果挫折被看作是正当的、无意的或非专断的,就不会使幼儿异常愤怒。例如,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我带孩子课间活动,有个孩子跑到了沙池里拿玩具玩,我请他放回,孩子刚开始有点不满,但当我解释说这个玩具掉到泥潭里了,上面很脏,此时不宜去,引起的攻击性情感就要少一些。所以,给孩子讲清楚使其能接受挫折的道理,是能减少攻击性行为的。
另外,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指出幼儿在游戏中发生冲突次数最多,在口头和躯体的攻击性行为都表现出较高的频率。同伴关系差、社交技能缺乏的儿童容易受到同伴的拒绝,被拒绝的儿童往往会对来自同伴的信息做出错误的归因,认为别人都是怀有敌意的,所以与同伴冲突也是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一个因素。
在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即电视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很多高新区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忙于工作,电视成了“稳住”孩子的法宝,儿童电视片中的孙悟空、奥特曼等成了孩子崇拜的偶像,它教给中班幼儿一些攻击性的行为方式,并使中班幼儿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抑制,它使暴力“合法化”,并习以为常,这大大地影响着中班幼儿身心地健康发展。另外高新区幼儿园中班幼儿家长对待幼儿多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从反面对幼儿进行限制和干涉,缺乏正面教育和引导。可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形成与其环境教育的某些因素是有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更多地从社会环境中去认识它,去寻找原因并积极加以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