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初步认识》教学设计
案例名称 二下《角的初步认识》 科目 课时 小学数学 教学对象 第一课时 二年级学生 提供者 一、教材内容分析 1
角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平面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上都有角,角的数量与形状经常是多边形特点的具体表现。例如,三角形有三个角,辨别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就是看它们的角是什么角。又如,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不同之处就在它们的角上,长方形的角都是直角,一般的平行四边形没有直角。可见,角的知识是学习多边形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认识角,获得一些关于角的初步知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 小学数学一般分两次教学角的知识,本单元第一次认识角,只是初步认识。所涉及的知识不是很多,也比较简单。全单元编排三道例题,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如下。例题教学内容练习编排例1角的图形,角的各部分名称,角有大小,例2直观认识直角,例3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练习九。 练习和应用全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初步教学角的知识,只要求学生形成角的表象,认识角的图形,体验角有大小,了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各部分名称。 2.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
2
2.培养学生的动手,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促学生知、情、意、行同步发展。 2.通过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活动,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观念。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从实物或平面图形中辨认角。 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认识事物时,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特点。“角”的认识对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感知,比较抽象。学生在生活中见过它,但却没有认真观察、思考过。它蕴含在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中,但却没有认识过。教学时必须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逐步地、循序渐进地从实物和其他平面图形中抽象出“角”,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对角有更好的把握。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现有知识水平出发,对教材进行改造,使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角、认识角的过程,在“找角——摸角——创造角”的一系列活动中感受角的内涵、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让学生全员参与,使
3
学生自始至终在活动中探索与学习,在活动中发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使更坚定地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学习的共同创造者。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发放给学生,将课堂的自主学习落实到实处,努力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留有充分的探索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于是我选择了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游戏法、动手操作、同桌合作等多样学习方法,旨在让学生扎实学习、主动学习、快乐学习。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本课教学设计的实施借助于采用白板来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白板软件。 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图形朋友们去“角王国”游玩,可是圆却进不了,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题(板书:认识角)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