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中央电大本科《农业生态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说明:试卷号:1300 课程代码:02383
适用专业及学历层次:园艺;本科
考试:形考(纸考、比例30%);终考:(纸考、比例70%)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D)。 A.农业生态系统 B.草原生态系统 C.森林生态系统 D.生物圈 2.农业生态系统属于(C)。
A.人工生态系统 B.自然生态系统 C.半人工生态系统 D.封闭式生态系统 3.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的农业为(A)。 A.石化农业 B.生态农业 C.有机农业 D.自然农业
4.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C)。 A.原始合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5.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B)。 A.势能 B.生物化学潜能 C.动能 D.热能
6.所有替代农业都具有或部分具有以下特征:少用或基本不用化学品;依靠(A),特别是依靠生物本身的功能。
A.自然过程 B.人工过程 C.物理过程 D.化学过程 7.农业生态系统是(A)。
A.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B.开放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C.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高 D.封闭性系统,净生产力低 8.以下生态因子中属于生存因子的是(B)。 A.土壤酸碱度 B.水 C.风力 D.地形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的主张说的是(B)。
1
A.耐性定律 B.最低因子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
10.在农区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规模决定于(D)。 A.劳动力 B.土壤 C.气候 D.种植业规模
11.草原上的“草一羚羊一老虎”食物链属于(A)。 A.捕食食物链 B.腐食食物链 C.混合食物链 D.寄生食物链
12.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区别是(D)。 A.生物辅助能投入 B.工业辅助能投入 C.自然辅助能投入 D.人工辅助能投入
13.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率平均约为(C)。 A. 1/1000 B.1/100 C.1/10 D.10
14.有害物质的富集使人类受害最大,这是因为(C)。 A.人们经常接触有害物质 B.人类的摄食量大
C.人处于食物链的终端 D.大多数人直接从事农牧业生产 15.下列为中国生态农业特点的是(A)。 A.劳动与技术密集 B.化石能投入程度高 C.规模大投入少 D.高投入高产出 二、名词解释
16.生态系统:是包括特定空间范围内的所有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综合性整体,是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17.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也不使用基因工程及其产物的生产体系。
18.人工辅助能:是指人类通过各种生产活动投入到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力、畜力、燃料、电力、机械、农药、化肥、饲料以及生长添加剂等。人工辅助能包括生物辅助能和工业辅助能两类。
19.生态失调: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使生态系统演替的方向和速度发生了改变,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不协调的反常现象和对人类不利的后果,
2
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失调。 三、填空题
20.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 和人工生态系统。 半人工生态系统
21.一般来说,食物网越 ,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 复杂
22.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分类,群落演替可分为 和次生演替。 原生演替
23.一 ,是指各种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各种特有的生活史,以适应环境、 更好地保存和延续种群的策略。 生态对策
24.食物链加环可以分为 、增益环、 、复合环以及加工环。 生产环 减耗环
25.农业资源按其来源分类可分为自然资源和 。 社会资源
26.农业生态系统人工调控机制包括直接调控和________。 间接调控
27.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的方法和步骤一般由背景调查、定性设计、 和科学的论证组成。 定量设计 四、简答题
28.如何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 参考答案:
(1)提高全民生物资源保护意识。 (2)综合治理病虫害,合理使用农药。
(3)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良好的生态屏障。 (4)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严禁毁草开荒、超载放牧。 (5)合理利用水产资源,发展集约型渔业。
(6)发展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示范区建设。 29.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分如何进行调节和管理?
3
参考答案:
(1)改变耕作制度和管理方式,发展节水农业。 (2)防止水体污染,合理利用污水灌溉技术。 (3)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发挥绿色水库的作用。
(4)加强河流全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合理调度。 30.简述土壤培肥生态工程。 参考答案:
土壤培肥生态工程的实质就是恢复和提高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生态系统的缓冲性能,重点放在有机肥源的还田上。 (1)秸秆还田技术
一般的秸秆还田技术有人工铡碎法、机械粉碎法和整株直接还田法等几种方法。随着生态工程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传统的秸秆还田技术也不断得到改进,由秸秆直接还田(一级转化)逐步转变为“过腹还田”(二级转化)和综合利用后还田(多极转化)。 (2)绿肥还田技术
绿肥是指各种能够收集到的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的青草、嫩树枝条、树叶等,有野生和栽培两大类。绿肥的还田技术有多种方式:地面覆盖、翻人士中、混合堆沤等。比较好的方法是用绿肥配合秸秆还田。各地可根据土壤一气候条件和生产经验,选择适宜的作物一绿肥的搭配方式和合理的耕作方法,以便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3)配方施肥技术
配方施肥是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遵循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规律,以维护土壤生态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生产力持续稳定发展为目的,采用的一套科学的施肥方法体系。配方施肥技术包括“配方”和“施肥”两个程序。“配方”的核心是肥料的计量。“施肥”的核心是在养分的数量和种类确定以后,如何来选择肥料的品种和施用技术。 五、论述题
31.结合当地实际,论述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途径。 参考答案:
(1)观念与政策,
①加强对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的宣传,提高全民环境意识,增强全民保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形成人人动手齐参与的良好氛围。 ②农业生产活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③加强政府的资源与环境责任意识。
4
④建立农业资源核算体系。 ⑤加强法制建设和管理。
(2)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的矛盾,对自然资源实行利用和保护兼顾的生产策略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则: ①收获量要小于净生产量的原则。 ②维护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的原则。 ③积极实行“用养结合”的原则。 ④生物能源的多极利用原则。
(3)积极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建设高产、稳产的人工生态系统
高产、稳产的生态系统是人类追求的目标。这样一个系统应该是经过精心设计和建造的自然、社会和经济三结合的体系,是多种生物共生的生态调控和工程调控相结合的体系。该系统以生态调控为机制,以多物种的协同共生、物质的循环再生、系统的持续发展等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同时又运用工程(农业生态工程、环境生态工程、能源生态工程等)调控手段,积极开发和应用各种传统的和现代化的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草地改良技术、农业节水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土壤退化治理技术、农村能源工程技术、化肥农药等污染防治技术、生物有机肥的生产与应用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清洁化畜禽养殖技术以及秸秆多极有效利用技术等。发展循环经济,为人类社会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生态系统抗干扰的能力,还应该增加系统中的能量储备,以抵消不断增加的负熵能。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