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4 23:56:41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结报告。

(1)、坚持听、评课活动。

每学期进行两轮“听评课”活动,第一轮在教研组内由各年级备课组先进行公开课展示,要求每人都做一节课,然后第二轮在此基础上由各备课组选出优秀教师参加学校层面的公开课(汇报课),评选出优秀的由学校颁发证书。要求学校行政会议成员在第一轮每周坚持至少听两节课,在第二轮全程参与听课。

每学期教师听评课达20节以上,提倡互听、互学,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期末纳入考核之中,强调过程,检查听、评课笔记,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2)、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

本学期,为了检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成果,学校组织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成果展示活动,全校共有12名教师参与了此项活动,他们通过“课模”介绍、课例展示为全校教师呈现了一节节精品课。通过此项活动,使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精品意识,“求精、求好、求新”成为共识,以此促进了教

师专业发展。

(3)、参加市“优质”课评选活动

本年度胡芳、陈贯玲等10位老师参加了市 “优质”课竞赛活动,6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受到了市教研室老师的一直好价。

(4)、加强集体备课

坚持以教研组为核心,以备课组为单位,加强了集体备课活动。同时,备课形式又进行了新的尝试与改革。除有中心发言人、书面材料、随机研讨外,还要走进课堂上引领课,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使团体智慧作用于课堂教学。

3、为新课程实施提供资源支持和学习交流的机会

教科室结合新课程实施工作为各学科提供数量足够的课程教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经验等学习、研究资料和书刊。聘请专家进行专业指导和会诊式的讨论交流。教导处提供数量足够的网络资源。学校适时安排组织教师,到新课程实验已取得成果的学校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及同科研讨、交流活动。

4、实施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工作

凡新教师任课不足三年,及任课达三年以上但教育教学工作等未达到要求者,必须在同学科组配教学水平高、教研能力强、敬业精神和事业心强的优秀教师作为帮扶培养导师,对其从教学、教研、思想、课堂与班级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培养。培养指导期为1—3年。

5、课题带动

把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以科研与课题为抓手,发展为目标,通过开展校本研究,让教师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体反思中实现专业发展。科研课题研修是校本研修最重要的校本研修方式,而且课题立项不断升级,参加研修的人员不断增多,实现全员参与,全员研修,全员提高,使课题研修形成学校风气与特色。近两年来,学校共承接各级各类课题10余项,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研究,促进了自身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的提高,加快了专业化成长的步伐。

6、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1)、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专业技能培训和教育技能培训、新课程培训等。今年前半年选派15人参加教育部-微软“携手助学”培训,暑假安排16人参加济源市教育局“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10月份安排21人参加“国培计划”-“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每年安排教师参加新课程培训、高考培训、班主任培训等主题培训达50余人次。通过这些培训,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质。

(2)、利用寒暑假举行全体教师培训班,邀请市教育局教研室、教科所有关专家到校通过讲座、示范等形式对教师进行专题培训, 提升广大教师业务素质。

(3)、利用每周教师例会时,安排一名优秀教师进行“心路共享”,就班级管理、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进行典型发言,与大家交流,共同分享先进理念和方法。

7、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硬件环境

我校有3个标准微机室,班班有多媒体、电视,还有多媒体教室、教师阅览室、图书室、美术室等硬件设施,同时,积极为教师购买学习资料,支持教师学习、发展,学校有较好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学校发展内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mvrp4xoep55mbv23rb17u3cm9b9uy004lj_2.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