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12个月。 1.2编制依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
议》;
2.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3. 《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的建议》;
4. 《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订版》; 5. 《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及使用手册》(第三版); 6. 《工业可行性研究编制手册》; 7. 《现代财务会计》;
8. 《工业投资项目评价与决策》;
9. 项目公司提供的发展规划、有关资料及相关数据; 10. 国家公布的相关设备及施工标准。 1.3编制原则
1、充分利用企业所在地资源、能源及劳动力优势,充分考虑设计方案的前置条件,合理利用资源,整合资源,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最大利用和效益最大化。
2、坚持技术、设备的先进性、适用性、合理性、经济性的原则,采用国内最先进的产品生产技术,设备选用国内最先进的,确保产品的质量,以达到企业的高效益。
第3页
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3、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有关规定,执行国家及各部委颁发的现行标准和规范。
4、设计中尽一切努力节能降耗,节约用水,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 5、注重环境保护,在建设过程中采用行之有效的环境综合治理措施。 6、注重劳动安全和卫生,设计文件应符合国家有关劳动安全、劳动卫生及消防等标准和规范要求。 1.4研究范围
本研究报告对企业现状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必要性及承办条件进行了调查、分析和论证;对产品的市场需求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和预测,确定了本项目的产品生产纲领;对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措施、意见和建议;对工程投资、产品成本和经济效益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作出总的评价;对项目建设及运营中出现风险因素作出分析,重点阐述规避对策。
1.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项目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表
序号 一 1 2 3 4 5 5.1 5.2 5.3 5.4 5.5 5.6 主要指标 总占地面积 总建筑面积 道路 绿化面积 总投资资金,其中: 建筑工程 设备及安装费用 土地费用 其他费用 预备费用 铺底流动资金
第4页
项目名称 单位 亩 ㎡ ㎡ ㎡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数据和指标 100.00 23300.00 15000.00 7000.00 5000.00 2029.00 1730.25 600.00 96.58 44.17 500.00 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 1 2 3 4 5 6 7 8 9 三 1 2 3 4 5 6 7 8 9 主要数据 正常达产年年产值 计算期内年均销售收入 年平均利润总额 年均净利润 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年均增值税 年均所得税 项目定员 建设期 主要评价指标 项目投资利润率 项目投资利税率 税后财务内部收益率 税前财务内部收益率 税后财务静现值(ic=10%) 税前财务静现值(ic=10%) 投资回收期(税后)含建设期 投资回收期(税前)含建设期 盈亏平衡点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万元 人 月 % % % % 万元 万元 年 年 % 6000.00 5018.18 1437.98 1078.49 52.02 472.90 359.50 80 12 28.76% 39.26% 20.99% 27.01% 3,576.83 5,682.45 5.04 4.14 34.75% 1.6综合评价
本项目重点研究“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的设计与建设,项目建成后将采用先进生产技术,依托建设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以及项目企业技术优势,生产节能环保、低碳、废气减排的生物质颗粒燃料产品以满足当前市场极大需求,积极响应国家提倡“低碳环保”生物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并推动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的长足发展,更可大力推进当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程。
项目的实施符合我国相关产业发展政策,符合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项目将带动当地就业,增加当地利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还将形成产业集群,拉大产业链条,对项目建设地乃至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项目的建设不仅会给项目企业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还具有很强的社会效益。
第5页
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2.1项目提出背景
循环型经济是“循环型社会”的物质基础,而“循环型社会”则是循环型经济的制度保障。两个过程是统一的,表现在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消费观、人群组织方式以及社会的运行方式的转变上,因为经济系统中的加工废物和消费废物都是排入社会的,如果社会没有把这些废物重新输入到经济系统的机制的的话,循环型经济是不可能形成的。而要形成这一机制则要依赖于上述的价值观、消费观和相关方式的转变。自从循环型经济的概念问世以来,发达国家及其城市已先后把构建循环型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目标,提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成倍地降低物质消耗和污染排放,这正是提高资源生产率的本质所在。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同时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对木材的潜在需求十分巨大。目前我国大多数商品供过于求的状况下,木材却是少数几种严重短缺的产品,木材的供需矛盾将会长期存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所产生的城市建筑垃圾越来越多,其中的木质废料占很大一部分,如何实现废旧木料的循环利用成为迫在眉睫的大事。
近年来,农作物秸秆成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新源头。每年夏收和秋冬之际,总有大量的小麦、玉米等秸秆在田间焚烧,产生了大量浓重的烟雾,不仅成为农村环境保护的瓶颈问题,甚至成为殃及城市环境的罪魁祸首。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完全由农民来处理,就出现了大量焚烧的现象。大量的燃烧农业秸秆,不仅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问题,而且浪费了宝贵的生物资源。焚烧秸秆浓烟弥漫,严重影响交通安全,使高速公路关闭,民航停飞,秸秆燃烧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公害之一。
第6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