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漂泊者的情愫:艾青在巴黎街头过着半流浪式的生活,在陌生的资本主义世界中,咀嚼着异国游子内心的孤寂,这种个人境遇与个人气质以及西方文学思潮的结合,形成了艾青早期作品中流浪汉的“漂泊的情愫”。
3.心灵的契合:在抗日战争中,辗转于中国北方的艾青不仅理解了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而且对世界上最艰苦、最古老的种族的感时愤时、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于是,艾青“农民式的忧郁”与“漂泊的情愫”便逐步升华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的高度。 二、艾青式忧郁的价值
1.这“忧郁”是一种爱: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与思索。 2.这“忧郁”是一种清醒:抗战初期,大多数人沉湎于廉价的乐观中,以为我们很快就可以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艾青却看见了阴影、危机与祖国人民的贫穷,于是陷入了“忧郁”,这“忧郁”包含着诗人对中国革命与抗日战争长期性、艰苦性的深刻认识与体验。
3.这“忧郁”是一种力量:艾青的“忧郁”并不表示他对生活的灰心与绝望;相反,正是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执著的追求与坚强的信念。所以,这种“忧郁”是一种深沉的力量。
第四节 艾青诗的艺术与形式
一、艾青的艺术方法:
客观世界感觉、感受+主观情感(诗人自己的感情思想)多层次的联想=明晰的、具有广阔象征意义的视觉形象表现
世界。
艾青有着自己独特的感受世界和艺术地表现世界的方式,其中心环节是“感觉”。他认为,诗人应该有一种和镜子一样迅速确定感觉能力。但他又不满足于捕捉感觉——将感觉还原于感觉,而是强调主观情感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界的感受与自己的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产生出多层次的联想,创造成出既是明晰的,又是象征的视觉形象(意象)。
二、艾青诗中的光与色
在艾青的诗里,光与色是非常丰富的,但艾青诗里的光与色,并不是对感觉、印象的简单记录,而是一种暗示、象征,既具有自然形态的形式美,又积淀着社会、历史、心理、哲学……的深刻内容,在形式与内容、色彩与主题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的关系,同时又为诗人个性所渗透,可以称之为“艾青的光与色”。
在表现“土地”与苦难时,诗人常使用灰、紫、黄等色调与暗淡的光,使现实的苦难显得更见沉凝。
在表现“太阳”与喜悦的主题时,诗人常采用通红、金色、浅黄、浅蓝的色调,或强烈或温柔、明洁的光,使读者联想起光明与生活的美好。
三、艾青的世界性与民族性
主义绘画的影响。
1.艾青的诗歌与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艾青的诗歌创作非常强调捕捉瞬间感觉和印象,这种艺术追求显然受西方印象
2.艾青的诗歌与西方象征主义诗歌:只强调瞬间感觉并不是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既强调瞬间印象和感觉的捕捉,又强调主观情感的渗入,这便有了象征主义。艾青的艺术方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为感觉而感觉,他强调捕捉感觉,但更强调主观感情对感觉的渗入,追求外界感受与诗人感情思想的“融合”,并在二者的融合中创造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这显然是象征主义的艺术倾向。
3.艾青的诗歌与中国古典传统:通过西方印象主义绘画,艾青的诗一方面与西方的象征主义诗歌相联结,另一方面又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取得了内在的联系。
所以艾青的诗既是世界的,又是中国民族的。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
四、艾青诗中的自由体与散文美
1.艾青对自由体诗与诗的散文美的提倡:他认为,自由体诗“受格律的制约小,表达思想感情比较方便,容量比较
大——更能适应激烈动荡、瞬息万变的时代。”他还大力提倡诗的散文美,他认为,“散文是先天的比韵文美”,它最接近口语,“富有人间味,它使我们感到无比的亲切”。
2.艾青诗的自由体与散文美:艾青诗体的特点是,奔放与约束之间的协调,即变化中的统一,参错里的各谐,运 动间的均衡,繁杂内的单纯。他在诗的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形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或字数、行数的划一,但又运用
- 25 -
有规律的排比、得沓造成成变化中的统一,参差中的和谐。如《大堰河》全诗行数不一,全诗也不押韵,但每一节首尾两句重复,以确定基调与色彩,中间则用排比、长句,以为抒情与描写。
艾青的诗体现了抗战期间主流派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第二十六章 新诗(三)
第一节 从同声歌唱到七月派诗人群的出现
一、抗战初期的新诗 1.中国新诗戏剧性的变化。
(1)变化:芦沟桥一声炮响,30年代两大诗派的对峙,陡然消失。几乎所有的诗人都一起唱起了民族解放的战歌。中国诗歌会所倡导的具有强烈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一时风靡诗坛,成为不同流派的诗人的共同归趋。
(2)原因,敌人的轰炸炸死了许多人,炸死了抒情,但炸不死诗,也炸不死诗人的精神。中国的现代诗人尽管在诗艺的追求上,各有不同,但他们在本质上都是、而且首先是自己民族忠实的儿子,因此,他们时时自觉意识到时代、民族的呼唤,宁愿放下自己习惯了的琴弦,也要追随中国诗歌会派作时代鼓手的呐喊。另外,时代已经改造了读者,他们需求的是时代的战歌,而不是缠绵的牧歌或哀曲。
2、抗战初期新诗的特征
(1)抒情内容:忠实地纪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大敌当前,国破家亡,但没有惶惑与颓废,所有的诗几乎都满
溢着全民族大奋起的昂扬与乐观。还有的诗直面现实,描写了诗人与人民共同经历的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给战前某些自我封闭的诗歌吹进了清新的生活之风,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泉水。
(2)抒情方方式:大多是直抒胸臆的宣言式呐喊与大量的议论式陈词。 (3)叙述方式:回到了直接描摹、具体再现的简单粗陋的形式上。
3、抗战初期诗歌形式的探索与改造
(1)旧瓶装新酒:在诗歌民族化、群众化的强烈呼声下,诗人们在诗歌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试验。首先是运用小调、大鼓、皮簧、金钱板等民间形式来宣传抗战的热潮。如老舍的《剑北篇》就是用大鼓调写的长诗。但这种实验并不太成功,诗的形式不够现代化。
(2)诗朗诵运动:为了寻找诗为现实斗争服务、与人民接近的方式,诗人们掀起了诗朗诵运动。为了朗诵,就必须把诗从视觉艺术变成“听觉艺术”。如高兰的《我的家在黑龙江》,光未然(张光年)的《屈原》等。这些诗采用了自由无拘的形式,而且融进了戏剧中抒情独白的 某些特点。
(3)街头诗运动:这主要出现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皖南事变后,国统区诗人也在重庆做过街头诗、传单诗的试验,但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压制未能推广。
4、诗歌的散文化倾向
抗战前,新诗由散文化向纯诗化发展;抗战爆发后,新诗又由纯诗化向散文化逆转。自由体诗在中国诗坛再次崛起,成为抗战时期诗歌形式的主流。
田间是抗战初期最受欢迎的诗人,被人称之为“时代的鼓手”。《给战斗者》创造了鼓点式的诗,表现了闪电似
的感情的突击。他用诗句的分行(中止、间歇)形成急驰的旋律;诗行的精而短,以诗句的连续反复,渲染雄壮的气势。田间的诗对诗歌散文化、是间化无疑是一个创造与推动。
二、抗战中期的新诗
1.关于新诗发展方向问题的论争:
(1)有人认为,今天,我们需要政治内容,不是技巧;诗人必须是人民的号手与炮手,时代的发言人。讲求诗歌的艺术规律,向古典传统学习就是“开倒车主义”。
(2)有人认为,文学应有独立的价值,主张“为文学而文学”。
(3)也有人认为,诗歌应注意如何丰富和提高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表现力,推动现实主义诗歌走向成熟。如力扬《我们的收获与耕耘》,它批评了新月派和现代派,但又肯定了二者对新诗的贡献。他认为:中国革命现实主义诗歌流派与新月派、现代派“这两支河流,也并不像长江、黄河一样,南北分流,丝毫没有脉息相通的地方,而有着许多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交点”。
- 26 -
他的长篇叙事诗《射虎者及其家族》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另如艾青,为扩大现实主义诗歌思想艺术的容量,就向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借鉴,追求语言的暗示性和总体象征抒情手法的运用。
2.对新诗形式美的追求
(1)现代诗学的雏形:通过历史与现实经验的总结,对诗歌艺术的探索成为理论家、诗人们注意的中心,出现了许
多关于诗歌艺术理论的著作,如艾青的《诗论》、朱自清的《新诗杂话》、李广田的《诗的艺术》、朱光潜的《诗论》等。这些著作把新诗的探索提高到理论的高度,使新诗终于有了自己的现代诗学的雏形,这是现代新诗趋向成熟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2)艾青的“诗的散文美”:他把诗歌形式散文化提高到了美学的高度,他说:朴素是对于词藻的奢侈的摈弃;是脱去了华服的健康的袒露;是挣脱了形式的束缚的无羁的步伐;是掷给空虚的技巧的宽阔的笑“。他的目的是要为雄伟奔放的民族情绪寻找一种朴素的外观。中国现代新诗终于有了适合于自己的外在形式。卞之琳的《十年诗草》出版后,更使现代新诗对形式美的追求达到更自觉的阶段。
3.对诗的个性新的自觉追求
抗战初期的诗歌有共性而缺少个性,这时,曾经失落的诗的个性又开始成为诗人们自觉的追求。
(1)臧克家:重又回到自己所熟悉的农村题材上来,强调“始终保持信住自己”。如《泥土之歌》,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写下一幅幅农村人与自然的素描。臧克家称《泥土之歌》和《烙印》是他的“一双宠爱”。该诗集中的诗质相、凝练、洒脱、流畅。它用最平淡、朴素的字句,三言两语就传达出乡村生活特有的情趣和特有的美。这本领是现代诗人少见的。如《夏夜》、《海》、《三代》等
(2)戴望舒:这个时期写出了《灾难的岁月》,其中《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篇曾传诵一时,被认为是戴望舒最成熟的诗作。诗人把自己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外化为爱抚祖国版图的动作,除了以地图象征祖国土地外,还增加了梦
幻的色彩。全诗的调子仍然是戴望舒式的舒缓而又柔婉,但却内含着一种庄严乃至悲壮的情思。这首诗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而又是个性化的。
4.七月诗派
1.关于“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
成的青年诗人群。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冀汸、阿垅、曾卓、芦甸、孙钿、方然、牛汉等人。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与自由体诗为主要旗帜,在抗战与解放战争中的国统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七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1)继承中国诗歌会派的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因而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诗歌与人民的融合;追求诗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与革命功利主义,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
(2)纠正中国诗歌会派的诗歌观,主张正视现实,但反对对生活“追随的态度”和“卖笑的态度”。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能动地去影响和改造世界。
A、主张突入生活,从生活现象突进、突入到生活的底蕴,从客观对象具体形态中开掘出内在的深广的历史社会内容,创造出既包含个别对象,又比个别对象深广的、更强烈地反映历史内容的艺术形象。
B、反对冷淡地模写生活,主张将诗人的人格、情感、审美趣味渗透到客观对象中,达到主客观的相互拥抱和融合。
3.七月诗派的艺术成就
(1)阿垅的《纤夫》:诗中纤夫的形象既是一个普通的纤夫,却又包含着更加深广的历史内容:表现出一种深藏在普通人民身上的坚韧强劲的民族精神和古老民族的顽强生命力。全诗具有象征意味。 (2)绿原从《小时候》到《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
绿原是七月诗派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他从充满浪漫憧憬的诗集《童话》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
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了他在政治上的成熟,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是一首直面现实生活、无情地揭示脓疮,以打破粉饰现实的天真的乐观主义的诗。诗人同时向生活底蕴开掘,看到了地下奔突的“地火”。
4.七月诗派的价值
的时代特征。
(1)郭沫若:在《女神》中塑造了具有破坏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自由解放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五四历史青春期
(2)徐志摩、戴望舒:塑造了迷惘、感伤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青年的时代情绪。
- 27 -
(3)七月诗派:塑造了行动着的历史强者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反映了经过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血与火的考验,趋于成熟的民族性格。
5.七月诗派总体倾向中的个人独特性
(1)绿原:以政治尖锐性、历史感、繁复的形象,愤激而含嘲讽诗情,给读者以震撼。如《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
《伽利略在真理面前》等。
(2)鲁藜:在七月诗派中是另一种调子。他的诗清新而明丽,朴实而隽永,还含有人生的哲理。 (3)曾卓:充满力度,如《铁栏与火》
三、解放战争时期的新诗
解放战争时期,历史进入了新旧中国交替的时代,诗人们用诗歌作武器,争取民主,迎接新中国的诞生。因而讽刺诗
和政治抒情诗在为这是时期诗歌创作的主要潮流。如郭沫若、臧克家、艾青、绿原等都创作了大量的讽刺或政治抒情诗。袁水拍是这个时期政治讽刺诗创作的代表诗人。
袁水拍的诗自觉地把小市民日常生活中的牢骚(物价、住房等)引向反帝反国民党政权的总的革命目标,同时对小市民的精神弱点(满足、向上爬等)也给予适当地嘲讽。如他的《马凡陀山歌》。
第二节 从校园诗人群到“中国新诗派”
一、校园诗人群的诗歌
1.西南联大的校园诗人群:抗战期间,西南联大汇合了一大批现代新诗的前辈诗人:如朱自清、闻一多、卞之琳、
李广田等,此外联大还特聘了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和理论家威廉·燕卜逊。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一批年青的未来诗人,如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俞铭传、王佐良、赵瑞蕻等。
2.新的诗歌观念:诗是经验的传达而非单纯的热情的宣泄。所谓“经验的传达”指的是一种曲折的传达,首先是将外在生活经验化为内在的生命体验,而达到一种主观化,并进而感悟更深层面的底蕴,即“诗性哲学(哲理)”,它又是与生活(生命)的感性形态融会为一体的,这就是以后诗人们说的“知性与感性的融合”。这种“思”与“诗”的融合就产生了中国新诗史中并不多见的“沉思的诗”。
3.校园诗人群的代表:冯至的“十四行诗”
冯至的《十四行集》(1942)在充满生死考验的时代,深沉地思考着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前途。
如果说战争在七月派那里唤起的是关于一个民族在血与火的考验中“骄傲地活着”与“不屈地死去”的生命价值的思考,那么在冯至这却转达化为关于个体与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命的形而上的体验与思考。如果七月派“叙写政治感”——即阶级感与民族感,是“公众的诗”;那么冯至则是“吐露内心感”,是“个人的诗”。同样是从身边的日常生产与自然中发现内在的哲理,在冯至这里真正成为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并自觉上升到生命哲学的层次。
冯至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冯至的十四行诗表现中国现代新诗人已经有了足够的思想和艺术力量,消化外来的形式,利用它来创造中国自己的民族新诗。
二、中国新诗派
1.“中国新诗派”的形成: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杭约赫、唐湜、陈敬容、唐祈、辛笛等人都是冯至的学生,但他的艺术触角则伸得更远。抗战胜利后,穆、郑、杜、袁到了北京,而其余的人则去了南方。1948年南方的二唐和陈、辛从《诗创造》中分离出来创办了《中国新诗》,一北方的穆旦等人遥相呼应,提倡“新诗现代化”。他们被人称为“中国新诗派”。 2.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
“综合”——是中国新诗派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所谓“综合”是:诗的新倾向,“纯粹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最后必是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
“现实”——既包括政治生活,也有日常生活在内;既指外部现实,也指人的内心世界;既是时代社会的,也是个人的。正是在“生活现实的突进”与“心灵现实的突进”两个方面的统一显示了中国新诗派诗人的个性。 “玄学”——指的是思想的感性显现,表示中国新诗派彻底抛弃“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 “象征”——指的是“表现于暗示含蓄”,即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 3.现代诗的定义
- 2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