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中小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
六塘学校---谢学蛟
九年一贯是个比较新的管理模式,要办好新体制下的新学校,首先要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严格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具体目标去创新管理机制。然而,就在农村中小学生涌入学校求知的同时,能否“留住”学生?却成为学校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学校留不住学生而造成学生辍学的原因中,学生厌学是其中原因之一。厌学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最具危害性的问题。产生学生心理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十分复杂。当前农村学生厌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
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社会环境对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下。 (一)、拜金主义的陈腐观念侵蚀学生的心灵,金钱成了相当一部分人的价值尺度。时下,农村青年外出打工热潮方兴未艾,这些见了世面又挣得钱的“工仔”,回乡后的“阔气”,令乡亲们及涉世未深的在校中小学生羡慕,模糊了学生的视线; (二)、“读书无用论”的流行。社会上“低文化高收入”、“文盲大亨”等现象使人们对知识产生贬值认识。另外,农村孩子读书的目的,大多是为了走出大山,走出贫穷,拿“铁饭碗”,而时下招生制度的改革,让大中专生毕业后,自主择业,使家长、学生认为读书无望。社会上“金钱至上”的观念和“读书无用论”的思想,对农村中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同时成为学生厌学的精神之柱。
二、学校教育的过失如下 (一),学校办学思想不正。随着教育不断深化与改革,各级各类学校都在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农村学校由于硬件设施及师资配备不足,推行素质教育无非就是多加几节音、体、美或活动课而已(且任课教师不是专业的),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主要还是看升学率。面对升学竞争压力,学生心理负担沉重,尤其是差生。“差生升学无望”许多教育工作者如此认为,于是教师对差生敬而远之,只要不影响班级,持听任不管的态度。差生得不到关爱和帮助,产生畏难消极情绪,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成为厌学学生。
(二),教师教学水平低。农村教师合格率低,且大都是当地教师,从学校毕业出去的学生不成后往往又回到当地任教,有的学校教师“师徒二代”同校,教育的近亲结合没有创新,往往是一种模式的承传,由于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学生很少能体验到学习的趣味、愉悦、成功感,从而压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低水平的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是乏味、烦恼、反感,而使学生造成逃学、弃学、不愿学的消极行为,导致学生厌学情绪愈来愈深。此外,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同学之间厌学情绪的相互“同化”,是学生厌学的催化剂。
三、家庭教育的误区如下 (一)、不良的教育方式。有的家长对子女持放任不管的态度,这部分家长大都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没有文化,对自己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听之任之,在这种家庭教育下的学生学习随意性很大,自律性差,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另外,有的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实际情况,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事事争第一,孩子一旦不上进,达不到要求,动辄严厉惩罚,使孩子心灵受到伤害,同时对学习产生反感,甚至与家长对抗;
(二)、家长的不良榜样。父母是塑造孩子美好心灵的第一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
1
生活方式、对生活的态度等直接影响子女。家长乐学好学,自然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在这种氛围下孩子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不学无术,他们主要精力用在赚钱上,花在吃、喝、玩、乐上,或整天醉惺惺,或终日围坐麻将桌上,或出言慵俗,他们的言行流露出对学习知识的轻视,即使他们对孩子学习有多大的期望,要求在严也不会产生良好的影响。父母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和不良榜样,都严重危害子女的身心健康,致使子女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或缺乏学习的动机、或对学习产生反感、或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归终导致厌学。
四、学生厌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度性、主动性,严重者造成学生辍学。针对上述种种原因,克服和矫治农村中小学生厌学的对策是:
(一)、优化社会大环境。政府领导重视,全体社会加强正确的舆论导向,端正社会风气。教育应着眼于综合因素,把学校、家庭、社会综合起来考虑,加强三者联系,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意识深入人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素质教育,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实施素质教育界要真正落到实处,不停留在说口号,要让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学校要改革教育教学评价方法,建立一套多方位多角度科学的教育评价制度。 (三)、以科研为引领,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
科研兴校,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学校要根据“九年一贯”的特点有计划、有主题、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校本培训,提升各层次教师理论素质、管理能力、业务水平,为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搭建平台、创设环境、提供条件。由于“九年一贯”期间小学阶段时间较长,但从五年级到初中阶段,此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又比较接近,故在培训时要突出共性培养为主,要着重在教育观念、教学基本方法、教师职业道德等中小学教师共同需要的知识范畴区组织学习和科研活动。我们首先要建立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制度,构建教师成长发展机制。通过理论学习,好书荐读;专家讲座,心得交流;学术沙龙,案例反思;教材分析,课堂点评;教法切磋,学法研讨等培训措施。精心打造“三支队伍”(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班主任),抓好三项工程:“师表工程”——树立教师崭新形象;“青蓝工程”——推进青年教师迅速优化发展;“名师工程”——加速培养骨干教师。尤其要重视的是,学校发展,重要的是发挥党员、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党员与干部是学校的重要骨干力量,只有加强其政治素质、理论功底、业务能力、管理水平、团队合作、个人修养等方面的培养和教导,才能树立威信,形成示范,发挥辐射效应。同时要构建高质量优秀骨干教师队伍,促进教师快速梯次成长。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包括兴趣、情绪、意志和性格等,智力的发展离不开非智力因素。因而,我们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首先,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尝试成功的快乐。其次,培养学生饱满、乐观、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抗挫能力,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学习状态。
(五) 以创新为导向,着力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教育改革才能不断深入和深化,尤其是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涉及范围广、学生差异性大,因此更要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深入开展学洋思、学杜郎口、等各地课改经验,结合学校实际,促使每个教师自觉投身课改,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使理念转变为行动,及时总结校内成功案例进行剖析,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寻求突破口。尤其要认清“差异是一种资源”的道理,将学生差异,教师差异作为课改和教学创新的最好资源。教法、学法上的交流、研讨、实践、探索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平台,特别是针对问题,寻求应对策略的创新实践,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障。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既需要教师个
2
体辛勤的付出,更需要集体智慧碰撞和思想火花的迸发。只有坚持“集体备课、独立准备、个人展示、课后评议”的教研环节;坚持“一课两上,两上一课”的集体研究模式;坚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手段;坚持“以学生为本,差异提升”的教育信念,课改才会有成效。作为学校管理层,主要应加强教学管理的规范,使之科学、有序发展,并帮助教师明确教学主要在于解惑、传道、教书育人的本义。要立足课前准备、课堂精炼,讲练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优化教与学的每个环节,优化教学的每个过程,尤其是功夫下在课堂40分钟内,精心设计教学方案,认真批改和辅导。学科组、教学处要加强教学常规的管理和考核,以此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
(六)以活动为载体,着力培养社会优秀公民,提高学生整体素质
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是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来让学生体验、感知、反思,只有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才能培养社会优秀公民。根据九年一贯制学校的特点,以弘扬民族精神为主线,让公民道德、诚实守信、敬老助残、遵纪守法、环保节能、文明礼仪这些基本教育内容深入每个学生心灵。要通过丰富多彩的适合中小学生的活动启迪他们的心智。比如“一月一主题”,“一周一新意”,“一班一收获”,“文明班级、文明学生”这些学生喜欢的活动,我们将作为传统保留节目,让学生在新颖的活动中接受思想道德、传统文化、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教育,使之在活动中感悟、体验、升华,从而让学校追求的“教养-素养-修养-涵养”四层次随学生成长而逐渐递增。活动中,德育处和团队要利用九年一贯制的优势加强管理和考核力度,强化教育行为;通过跟踪调查,了解学生身心变化、学习态度、成绩变化、家庭变化等因素来提升评价标准,注重内化行动,真正提高素质。学校要从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着眼,把学校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环保节等纳入年度活动计划,贯穿于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全过程。尤其要在做强“一校一品”特色工程中创新“经典诗文诵读”,学校红领巾电视台、文艺社团、午间广播、橱窗宣传栏等媒介表现内容与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表现学生个性,展现艺术特长。使学校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发展空间、都有成长快乐,都有成功希望。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