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高考化学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1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化学与人类生活、生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为方便运输可用钢瓶储存液氯和浓硫酸 B.食盐可作调味剂,也可用作食品防腐剂 C.用淀粉溶液可以直接检验海水中是否含有碘元素
D.化石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 【答案】C 【解析】 【详解】
A.常温下Fe与液氯不反应,Fe与浓硫酸发生钝化,则用钢瓶储存液氯或浓硫酸,选项A正确; B.食盐腌制食品,食盐进入食品内液产生浓度差,形成细菌不易生长的环境,可作防腐剂,食盐具有咸味,所以食盐可作调味剂,也可作食品防腐剂,选项B正确;
C、海水中的碘元素是碘的化合物,不能直接用淀粉溶液检验是否含有碘元素,选项C不正确; D.SO2和NOX的排放可导致酸雨发生,则燃料的脱硫脱氮、SO2的回收利用和NO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选项D正确; 答案选C。
2.下列属于碱性氧化物的是 A.Mn2O7 【答案】D 【解析】 【分析】
碱性氧化物是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不发生变化。 【详解】
A. Mn2O7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属于酸性氧化物,A不符合题意;
B. Al2O3既能与碱反应产生盐和水,也能与酸反应产生盐和水,所以属于两性氧化物,B不符合题意; C. Na2O2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同时生成氧气,发生的是氧化还原反应,不是碱性氧化物,属于过氧化物,C错误;
D. MgO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属于碱性氧化物,D正确; 故合理选项是D。 【点睛】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类,掌握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3.钠碱循环法可脱除烟气中的SO2.在钠碱循环中,吸收液为Na2SO3溶液,当吸收液的pH降为6左右时,
B.Al2O3
C.Na2O2
D.MgO
可采用三室膜电解技术使其再生,图为再生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极为电池的阳极
B.a极区吸收液再生的原理是HSO3﹣+H+═H2O+SO2↑ C.b电极的电极反应式是HSO3﹣﹣2e﹣+H2O═SO42﹣+3H+ D.b膜为阳离子交换膜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示意图可知:Na+向a电极移动,HSO3﹣、SO42﹣向b电极移动,则a为阴极,b为阳极,据此解答。 【详解】
A.a极上氢离子被还原为氢气,发生还原反应,故a为阴极,故A错误;
B.a极上氢离子得电子生成氢气,溶液中氢离子浓度降低,促进HSO3﹣电离生成SO32﹣,钠离子进入阴极室,吸收液就可以再生,故B错误;
C.b电极上HSO3﹣转化为SO42﹣,HSO3﹣﹣2e﹣+H2O═SO42酸性条件,阴离子主要为HSO3﹣,电极反应式为:
﹣
+3H+,故C正确;
D.b膜允许阴离子通过,故b膜为阴离子交换膜,故D错误。 故选:C。
4.某温度下,HNO2和CH3COOH的电离常数分别为5.0×10-4和1.7×10-5。将pH相同、体积均为V0的两种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
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曲线Ⅰ代表CH3COOH溶液
B.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b点小于c点
C.相同体积a点的两种酸分别与NaOH溶液恰好中和后,溶液中n(NO2-)>n(CH3COO-)
c(HA)?c(OH-)-D.由c点到d点,溶液中HAA保持不变(其中、分别代表相应的酸和酸根离子) -c(A)【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电离常数可知,HNO2和CH3COOH都是弱酸,并且醋酸的酸性更弱。pH相同、体积均为V0的两种酸溶液中,醋酸的物质的量比亚硝酸大。 【详解】
A. 相同pH的弱酸加水稀释,酸性越强的酸,pH变化越大,所以曲线Ⅰ代表CH3COOH溶液,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溶液的pH b点小于c点,说明c(H+)b点比c点大,c(OH-) c点比b点大,从而说明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c点比b点大,正确;
-
C. 相同体积a点的两种酸,醋酸的物质的量大,分别与NaOH溶液恰好中和后,溶液中n(NO2) ),错误; c(HA)?c(OH-)D. 由c点到d点,弱酸的电离常数和水的电离常数都不变,所以Kw/Ka不变,即保持不 c(A-)变,正确。 故答案为C。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铜锌原电池中,盐桥中的K+和NO分别移向负极和正极 B.SiO2(s)+2C(s)===Si(s)+2CO(g)必须在高温下反应才能发生,则ΔH>0 c(HCO3-)C.室温下,将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加水稀释,减小 2-c(CO3)D.电解精炼铜时,若阴极析出3.2 g铜,则阳极失电子数大于6.02×1022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迁移,阴离子向负极迁移,所以盐桥中的K+向正极迁移,NO3-向负极迁移。A项错误; B.该反应熵增加(即△S>0),因高温下才能发生反应,低温下不能反应,即低温下△H-T△S>0,所以△H>0。B项正确; -2-+?c(HCO)c(CO)?c(H)c(H)33C.因为混合溶液中存在HCO3-?H++CO32-平衡,其平衡常数K==,即,K2--c(CO3)c(HCO3)K-c(HCO3)+ 只与温度有关,加水稀释过程中K值不变,而c(H)增大,所以增大,C项错误; 2-c(CO3)D. 电解精炼铜时,阴极只有Cu2+放电:Cu2++2e-=Cu,3.2 g铜的物质的量= 3.2g=0.05mol,所以阴极得 64g/mol到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05mol×2e-=0.1mole-,即6.02×1022个电子,根据电解池中电子转移守恒可知阳极失去的电子数也为6.02×1022。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 本题易错点是C选项,CO32-水解生成HCO3-:CO32-+H2O?HCO3-+OH-;HCO3-电离产生CO32-:HCO3-?CO32-+H+,从这两个平衡移动的“此长彼消”角度不易判断,若从HCO3-电离平衡常数入手分 -c(HCO3)析便能准确判断值的变化。 2-c(CO3)6.下列有关能量的判断和表示方法正确的是 A.由C(s,石墨)=C(s,金刚石) ?H=+1.9 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B.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热量更多 C.由H+(aq)+OH-(aq) =H2O(l) ?H=-57.3 kJ/mol,可知:含1 mol CH3COOH的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热量等于57.3 kJ D.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2H2(g)+O2(g) =2H2O(l) ?H=-285.8 kJ/mol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C(s,石墨)=C(s,金刚石) ?H=+1.9 kJ/mol可知:石墨比金刚石具有的总能量低,因此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A正确; B.硫蒸气转化为硫固体要放热,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前者放出的热量更多,B错误; C.CH3COOH电离吸收能量,则含1 mol CH3COOH的溶液与含1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热量小于57.3 kJ,C错误; D.2 g H2为1mol,2 g 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放出285.8 kJ热量,则氢气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为H2(g)+=H2O(l) ?H=-285.8 kJ/mol,D错误; 答案选A。 7.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进行相关实验探究,其中装置不合理的是( ) O2(g) A.鉴别纯碱与小苏打 C.证明Cl2能与烧碱溶液反应 【答案】A 【解析】 【详解】 B.证明Na2O2与水反应放热 D.探究钠与Cl2反应 A.鉴别纯碱与小苏打,试管口略向下倾斜,且铁架台的铁夹要夹在离试管口的三分之一处故此实验装置错误,故A符合题意; 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热,能能脱脂棉燃烧,此实验装置正确,故B不符合题意; C.氯气与烧碱溶液反应时,锥形瓶中氯气被消耗,压强减小,气球会变大,此实验装置正确,故C不符合题意; D.氯气与钠反应时,尾气端一定要加上蘸有碱液的棉花除去尾气中残留的氯气,避免氯气污染环境,此实验装置正确,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是A。 8.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位于ⅦA族,Y的原子核外最外层与次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W与X同主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r(Y)>r(Z)>r(W)>r(X) B.由X、Y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X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W的强 D.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Z的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位于ⅦA族,X为氟元素,Y的原子核外最外层与次外层电子数之和为9,Y为钠元素,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Z为铝元素,W与X同主族,W为氯元素。 【详解】 X为氟元素,Y为钠元素,Z为铝元素,W为氯元素。 A. 电子层越多原子半径越大,r(Y)>r(Z)>r(W)>r(X),电子层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大原子半径越小,则原子半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