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曾国藩交友的思想渊源
一、淳厚古朴的家风对其交友观念的影响
法国大批评家圣彼韦(Stefnte Beuve,1804-1869)尝以为“研究一种作品,必须先知道那个作家的家世、生平及性格。”(《曾国藩评传》第31页)盖作家有所作为,与其家世、生平及性格有莫大之关系。
曾家自明代以来,世代从事农业,代代行善,尽孝,谦和。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年少时,喜好游侠,也是一位礼贤下士的人。他曾说:“后世虽贫,礼不可堕,子孙虽愚,家祭不可简也,??吾早岁失学,壮而引为耻。既令子孙出就名师,又好宾客接文士,候望音尘,常愿通才宿儒,接迹吾门,此心乃快。其次,老成端士,敬礼不怠, 其下,泛应群伦。至于巫医僧徒,堪舆星命之流,吾摒斥之。惟恐不远。旧姻穷乏,遇之惟恐不隆。识者观一门之宾客雅正疏数,而卜家之兴败,理无爽者。乡党戚好,吉则贺,丧则吊,有疾则问,人道常也。吾必践焉,必躬焉。财不足以及物,吾以力助焉。乡里讼事,吾尝居间以解两家之纷,其忧无壮者,厉辞诘责,势若雷霆,而理如的破。悍夫往往神沮或尊酒,通殷勤,一笑散去。君子居下则解一方之难,在上则息万物之器,其道一耳。津梁道途废坏不治者,孤嫠衰疾无告者,量吾力之所能,随时图之,不无小补,若必待富而后谋,则天下终无可成之事矣。”(《文集》卷四——《大界墓表》)。
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号星冈公,虽然出身农民,他身上不仅保留了农民勤劳古朴的作风,同时,也超出了一般农民的狭隘,他还是一位有远见卓识、德行高尚的长辈。他不仅仅是言传还以身作则教育子孙后代,要正直,有知识,明事理,尊重知识,尊重有才学的人。远离迷信和巫医术士。同时,他自身也善于结交有品行、学识的人为友。他的言行给曾氏后代都带来深远的影响。
在家庭中,祖父对曾国藩的成长影响极大。曾国藩二十四岁进京之前,都在家乡读书,长期在祖父身边。祖父为人做事之道让曾国藩备感崇敬。他曾在《大界墓表》中说:“府君讳玉屏,号星冈。声如洪钟,见者惮慑,而温良博爱,物无不尽之情。其卒也远近感唏,或涕泣不能自休。??军兴以来,??国藩与国荃遂以微功,列封疆而膺高爵,而高年及见吾祖者,咸谓吾兄弟感重智略,不逮府君远甚也。其风采亦可想已。”(《曾国藩文集》卷四)
4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给祖父的家书中写到:“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无不立即解危。” 可见曾国藩的祖父所做的。不仅仅是对曾姓族人。就是非曾姓的乡邻。也多有救济帮助。而且做了很多善事。所以曾国藩才发出“孙所知者,已难指数”的感慨。
醇厚古朴的家风奠定了曾国藩的性格基底,同时,也为他今后的交友之道、为人处世打下了基础。
祖父欣赏有德行、有学识的人,希望与这些人结交朋友。同时,也要求子孙后代拜名师学习,对那些品行高尚的人要恭敬对待。来弥补他早年没有读书的缺憾,也是让子孙们向这些人看齐,学习他们的德行和学识做一个有学问,有品行的人。祖父远离那些巫医和尚之流,赶走那些算命看相之人。这些人不学无术,好吃懒做,不脚踏实地的做事实,没有真才实学,只会一些虚妄的小伎俩来蛊惑世人,害人。这些交友识人之道,都在曾国藩日后的交友中留有印迹。
曾国藩曾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在京城写给四弟的一封信中说;“??但四弟前次来书,言欲找馆除外教书。兄意教馆之荒功误事,较之家塾为尤甚。与其出而教馆,不如静坐家塾。若云一出家塾则有明师益友,则我境之所谓明师益友者,我皆知之,且已夙夜熟筹之矣。惟汪觉庵师及欧阳沧溟先生,是兄意中所信为可师者。然衡阳风俗,只有冬学要紧。自五月以后,师弟皆奉行故事而已。同学之人类,皆庸鄙无志者,又最好讪笑人,其笑法不一,总之不离乎轻薄而已。四弟若至衡阳去,必以翰林之弟笑。薄俗可恶!乡间无朋友,实是第一恨事。不惟无益,且有大损。习俗染人,所谓与鲍鱼处,亦与之俱化也。兄尝与九弟道及,谓衡阳不可以读书,涟滨不可以读书,为损友太多故也。今四弟意,必从觉庵师游,则千万听兄嘱咐,但取明师之益,无受损友之损也!”(《曾国藩家书》卷一)。
从此封书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对弟弟们交友识人甚关切。他认为朋友很重要,人如果没有朋友,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但是交朋友却要小心谨慎。《孔子家语·六本》中曾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之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处者焉。”他不同意四弟外出教馆,认为衡阳、涟滨不适合读书,是因为这些地方的风气不好,人不好。来这里读书的人都
5
是一些平庸轻薄没有志向的人,他们又好取笑人,怕四弟受这些人的影响。如果四弟决心外出求学,他给四弟介绍了明师,还殷殷嘱托他只获取明师益处,别受恶友的危害。可见,他不仅仅是表达了对其弟交友求师的殷切关爱之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叮嘱和提醒,不要交平庸鄙俗之友,要交有志,有学、有德之人为友。
在曾国藩的书信中,曾国藩给弟弟讲了自己因结交损友而让自己蒙蔽视听,失去志向的危害。曾国藩说:“兄少年时,天分不甚低,厥日后与庸鄙者处,全无所闻,窍被茅塞久矣。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 (《曾国藩家书》卷一)。曾国藩的这些交友之道,都暗含了祖父的交友原则,可想求上进的家风对其的影响之大。
二、受孔孟之道的影响
孔子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篇》)。也就是说,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益友可以给你带来很多帮助,损友却会给你制造很多麻烦。因此,要交益友,即正直、宽容、渊博有识的人为朋友。不与好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之人交友,不与好生气的人交友交,不与好暴怒之人交友,不交好酒肉的朋友,不与反复无常的人结交。
在曾国藩的交友原则中也有此意。道光二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曾国藩给弟弟们写信说:“??树堂归后,我家先生尚未定,诸弟若在省得见树堂,不可不殷勤亲近,亲近愈久,获益愈多,今年湖南萧史楼得状元,可谓极盛,八进士皆在长沙,黄琴坞之胞兄及令嗣皆中,亦长沙人也,余续具,国藩手草。”这是叮嘱弟弟们要亲近良友。
《论语·颜渊》中有语云“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即君子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并用朋友来帮助自己培养仁德。《述而》中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朋友身上一定有自己值得学习的地方。这些交友原则贯穿了曾国藩进京后整个交友过程。在京城曾国藩常常都是以文会友,以友为师。他在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给弟弟的家书中说:“??及乙未到京后,始有志学诗古文并作字之法。”可见,曾国藩的做学问的道路是在进京以后。曾国藩自
6
从庚子年进京以后,交往很广泛,好友也很多。在此阶段,曾国藩的在做学问方面的进步之快,无不受他所交朋友的影响。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曾国藩曾给弟弟写信说:“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大道理。渠言有窦兰泉者,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余者,彼此现尚未拜往。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师友夹持。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譬如熬肉,先需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予生平功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卲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蕙西尝言:‘与周公瑾交,如饮醇醪,我两人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也。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即此道也。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即礼之意也。’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家书》卷一)从此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京交友的情形,以及与朋友切磋诗文字法之道的梗概。曾国藩自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启程北上,第二年正月进京,直到咸丰二年六月离京。这十多年里,除了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任过四川正考官外,其余时间都在京师任职,并且大半时间都是在翰林院度过的。他自道光二十年至道光二十七年,大体上是在翰林院任职。道光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曾国藩曾给父亲写过一封信说:“詹事府本是东宫辅导太子之官,因本朝另设有上书房教阿哥,故詹事府诸官,毫无所事,不过如翰林院,为储才仰望之地而已。男居此职,仍日以读书为业。(《曾国藩家书》卷二)从这里可见翰林院和詹事府是一个积累才学、培养名望的地方,所以,曾国藩在翰林院和詹事府做官时,“每天以读书为业”,他学识的进步的非常快。这也得利于这段时期他所结交的一些师友。曾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