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为让更多的人投资于旅游,既需要各航空公司的携手合作,也需要航空公司、机场、旅行社、饭店和地方政府的联袂演出。国内航空公司普遍缺乏这种横向、纵向联合意识,更不擅长引导顾客消费,其结果就是国民手中可支配收入大量流向外人田。1996年国内出现了去东南亚旅游的高潮,同时有一小部分先富起来的国人踏上了北美的游览历程,这是国内消费者自发的旅游动向,并非被激发出来的结果。加拿大航空公司很快注意到了这一变化,便采取了相应措施,相比之下,国航、东方等国内航空公司并未及时重视这一情况。 (3)航空货运(distribution)业务一般把航空货运业务分为五类:紧急货运、日常性的易腐性货运(time sensitive cargo)、日常性的非易腐性货运(time insensitive cargo)、特快专递(courier-service)和邮件。
在很多市场中,由于空运费用较昂贵(往往高出地面运输价格的十倍),发货人更愿意采用轮船、火车、卡车等地面运输方式托运货物。
紧急货运市场又分两种:一是经营性紧急货运,如一家石油公司的一台打井机出了故障,导致停产,为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只有选用空运方式运来所需要的零配件。有趣的是,远程运输的最大竞争对手船运公司有时也会因需要零配件修复故障而打到航空公司门上来。可以说,航空公司经营性紧急货运的业务基本上没有替代品的威胁、另一种情况被称为营销型紧急货运。供货商为了避免供货误期、失去顾客的忠诚和信任,只好置节省费用于不顾而选择空运方式。在此情况下,航空公司也鲜有替代品敌手。
就日常性的易腐性货物而言,所谓日常性相对于紧急来说的,所谓易腐性是因为有关货物只能在严格限制的时间内售出。这类货物又分两类:物理易腐物,如鲜花、水果和海味食品;经济易腐物,如新潮报纸、流行歌曲唱片。在这两类业务中,也少有替代品的威胁,尤其是在中远程航线上。
前面的分析中已提出货运业的替代品是地面运输,这主要是指日常性的非易腐性的货物运输而言的。认识到这一点,航空公司就要着力于说服更多的货主采用空运。这里有三方面的理由可以用来使精明的货主乐意选用空中服务:第一,包装费用较低,因为空运的环境较好;第二,保险费通常会有大量节省;第三,可以加快资金流转,因为信用证往往是在收货人收到货后才开始支付。事实上,空运业对特定的货主而言还意味着其他好处,这里不再赘述。
至于快递业务(或急件业务),传真机就是一个替代型的竞争对手:邮件业务的替代产品也是前文已多次提到的其他运输方式。
(二)供应商(供方)的争价能力
供方向航空公司施加压力有两招:一是提价;二是维持原价,但降低其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当供方的压力足够大时,可以导致航空公司因无法使其产品价格跟上成本的增长而失去利润。
供方和航空公司之间互相施加的压力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具备下述六项特点的供方集团可以给航空公司带来较强大的压力:
(1)当供方产业由几个公司支配,且其集中化程度比空运业高时,供应商在向较为分散的航空公司销售产品时,往往能在价格、质量及交货期上施加相当的影响; (2)当航空公司并非供方集团的主要客户时,则供方往往会自抬身价;
(3)当供方产品成为航空公司的主要投入资源时,由于这种产品对航空公司产品的质量至关重要,使得供方在争价时又多了几块砝码;
(4)当供方集团的产品已针对航空公司而差别化时,航空公司打“供应者牌”的可能性就变得非常小;
(5)当供方集团表现出前向联合的现实威胁时,航空公司在与供应商争价时底气明显不足;
(6)当供方集团在向空运业销售中不必与替代产品竞争时,供方争价的声音自然就高了八度。
上述这些条件不仅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往往超出了航空公司能了解和控制的范围。下面来分析与国航有关的供方。 1.油料公司
在国内市场上,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长期以来是各航空公司惟一的供应商。民航内部对这种独家垄断的市场不乏微词,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种情况在近五年内很难改变。虽然深圳等地有合资的航空油料公司,但无碍中航油一统天下的大局。中航油在国内采取统一价格,其水平高于国际平均价格。因此,中航油在价格、数量、质量及供油时间上有相当大的决定权。
在国际、地区市场上,油料供应商较多,航空公司的选择余地较大。譬如在香港有几家油料公司,国航油料处就采取招标的方式掌握了主动权。
2.飞机制造公司
航空公司与航空器制造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仍以国航为例,其机队规划的特点就是以波音系列为主,共有各型波音飞机44架。机型单一、先进,对机组管理、维修管理和企业形象等方面都很有利。但其弊端表现在对波音公司产品的争价能力有限。1996年国务院从大局出发,将机队规划审批权由民航局移到国家计委。结合国航的未来规划和国家的统一部署,在国航未来的机队大家庭中将引入空中客车A340。这样国航的主要飞机供应商就是两家。
波音与麦道的合并使世界航空工业成为垄断程度最高的行业。两大公司的合并虽然顺应了航空公司希望机队单一化的愿望,但航空公司的选择比从前更少,甚至会面临别无选择的局面。在今后较长时间内,国内不少航空公司机队的扩大是意料中事,对如何采购的问题必须慎之又慎。既要降低经营成本,又要防止受制于供方,还要兼顾国家利益,这些是航空公司在机队选型和采购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航材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总公司隶属于民航总局,全权代表中国各航空公司对外采购飞机,实际上是中间商的角色。国航不可能绕开它直接向飞机制造公司订货。尽管国航能派员列席有关飞机定购的业务谈判,但终不如自己直接与外方谈判方便。
除了飞机以外的航空器材的选购业务一般由航空公司自行办理,而从前这些业务都是由中国航空器材总公司统揽的。 4.飞机发动机公司
目前世界上飞机发动机制造公司仍保持三国鼎立之势。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普惠公司和英国的罗·罗公司长期以来竞争激烈。发动机制造是航空工业的重头戏,集中体现了这一产业高投入、高技术、高风险的特征。例如,为了争夺波音777的发动机市场,三家公司都投入了巨资研制适合波音777的发动机,结果都通过了适航检验,无一落马,但从经济效益角度看,可谓三败俱伤。从短期看,航空公司愿意从发动机厂商之间的竞争中坐收渔利;从长期看,这样血本无归的竞争降低了发动机厂商再投入的兴趣和能力,他们不愿意再如此厮杀下去。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也考虑到联合之路。
普惠和通用电器已经决定在新一代波音747发动机项目上摒弃前嫌、共同研
制。这可能是两家进一步合作的预兆,是罗·罗公司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可以预料,发动机市场将与飞机市场一样,是欧美之间的较量。罗·罗公司很善于打“政治牌”,近两年在亚太地区收获颇丰。对于中国市场,三家的争夺格外引人注目。我国航空公司与他们讨价还价的能力取决于以下三个因素:我国的外交政策;三家的竞争、联合态势的程度和变化;具体机型的适航要求。从较长时期看,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三家的竞争走势。 5.机上供应品制造商
机上供应品包括餐食、纪念品、报刊杂志等物。从理论上讲,业务量较大的航空公司在与机上供应品厂商的交往中,应该占据主动地位,因为厂商较多,自己又是大主顾。国内航空公司应该采取招标和合同化管理的方式,与这类供应商打交道。 6.劳动力“组织”
在国外,航空公司的高技术雇员(飞行员、机务维修员等)、普通员工大多数有自己的工会。欧美这一类工会的力量很强大,例如泛美航空公司的破产与工会的不合作有很大关系;在法航,前几年发生过几次罢工事件,损失很大。航空公司在考虑劳动力压力时,应着重分析两点:第一,劳动者组织起来的程度;第二,稀缺劳动力的供应是否会萎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国内的“航空公司热”,一些新成立的公司挖走了不少大航空公司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机务人员和飞行人员。
目前国内不少航空公司正面临着来自员工要求提高收入的压力。从组织角度看,这些压力尚不能形成合力。只要事关安全大局的部门的人员稳定,航空公司在这种对抗中就能掌握主动权。从国内航空公司的长期发展看,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缺乏经营管理人才;二是员工素质跟不上发展要求。如果国内航空公司下决心解决这两个问题,势必要把目光投向劳动力市场,引进公司所缺的人才。但现存的激励机制在近几年不会有大的改观,因此各航空公司在招聘时气魄也很有限,结果是很难网罗人才和留住人才。 7.机场
从供方角度,机场应给航空公司提供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但在现实中,由于各机场的物质条件和管理风格的差异,航空公司与机场之间的关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