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产值10亿元;休闲食品和调味品年加工量达到1万吨,实现产值10亿元;饮料及保健品年加工量达到1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穆斯林服饰和用品年加工量达到5000万件(顶),实现产值7亿元。五是慈善产业成果显著。按照自治区打造“黄河善谷”的总体部署,规划立德、弘德、同德慈善园区,牵头制定了促进慈善产业发展、招引慈善组织等政策措施,为45个慈善项目落户慈善园区提供了政策支持,协议投资额达到了198亿元。积极创建“全国慈善城市”出台了《XX市创建全国慈善城市工作规划(2012—2014年)》、《XX市慈善产业十大优惠政策》和《加快“慈善XX”建设实施意见(2013-2015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组织开展了慈善文化“十进”和“慈善一日捐”等创建活动,建成宁夏黄河善谷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暨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宁夏)残疾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全国规模最大的残疾人培训基地。建立了全市公益慈善事业项目库,征集助残、助老、助学等项目43个,实现了常规救助项目化。争取江苏昆山市慈善基金会、中国西部人才基金会、江苏中大公益基金会等慈善组织捐赠善款260万元。引进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基金,设立全国第一家青少年发展慈善组织---蜜蜂社。成立XX市慈善发展服务中心,建成授牌慈善超市15家,争取慈善超市项目资金225万元。引进5家区外慈善组织进入XX开展慈善活动,全市公益慈善组织发展到72家,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XX市被评为“中国慈善年度推动者”、“全国七星级慈善城市”、黄河善谷“集体贡献奖”。
(三)社会环境和谐
全市完成城乡建设项目投资733亿元,建设面积2806万平方米。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7年的50平方公里扩展到12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39%提高到49%,市区建成区面积由30平方公里扩展到80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45%提高到56%。累计新建扩建市区城市道路160条360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600公里,高等级公路突破1000公里,新修改造农村公路突破5000公里,大交通路网格局已经形成。实施黄河过境段综合整治、城市防洪排涝及清宁河、罗家河生态景观水道等重点工程,城市水面增加到8万亩,是2007年的11倍。建成善谷小镇等
- 5 -
塞上农民新居示范点20个,特色小城镇旧貌换新颜。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供热、供排水、天然气、污水及垃圾处理、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1%、36%和15平方米。生态建设群众发动程度、推进力度、投入资金、呈现效果实现历史性突破。XX市和青铜峡市、盐池县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加大节能减排和水源地保护力度,淘汰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和面源污染治理项目。
(四)群众基础深厚
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征地拆迁补偿实现“零拖欠”。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和提标扩面。持证残疾人免费体检、残疾人子女和残疾学生助学、残疾人白内障手术复明、一级重度肢体残疾人住房无障碍设施改造实现全覆盖,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儿童福利院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建成运行。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市区实现了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全覆盖,对市区老旧小区住宅进行节能综合改造。“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全面启动。
(五)回商大会已成为国际性文化经贸品牌
中国回商大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精心打造的国际性文化经贸品牌,是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回商大会以“开放、合作、务实、共赢”为宗旨,搭建了全国回商和穆斯林企业家联络感情、增进友谊、合作交流、促进发展的平台,成为XX市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载体。自2008年以来,中国回商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已有沙特、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的300多名国外嘉宾和来自全国各地6000多名嘉宾走进XX;一大批国内外媒体和记者对中国回商大会进行了深度宣传;有超过660家境内外企业和机构参加,实现签约项目86个,签约资金超过1000亿元。中国回商大会2011年被评为“全国节庆产业十大品牌节庆”,201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影响力会议”、“中国会展业年度大奖”。第六届中国回商大会将
- 6 -
于2013年9月上旬在“塞上江南·回族之乡”——宁夏回族自治区XX市举办。此次大会共举办五项活动:一是2013中国回商年会;二是国际穆斯林美食文化活动周;三是清真产业发展论坛;四是第四届中国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企业评选活动暨颁奖典礼;五是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回医药学分会成立大会。
(六)技术支撑扎实。
一是互联网网络建设及应用发展迅猛。截至2012年底,全市光缆总长度超过6400公里,覆盖市本级所有部门(单位)及全市5个县(市、区),45个乡镇,95%的行政村。市、县(市、区)核心网络宽带超过40G,市、县、乡、村四级网络带宽超过1000M,城市互联网平均速率达到4M,光纤入户比例50%,互联网普及率70%。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18.6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55部/百人,有线电视综合覆盖率99.8%,广播覆盖率100%。全市各级政府机关建立了局域网,连接了互联网。全市5个县(市、区)、88个部门(单位)开通了网站、45个部门(单位)开设业务网站。全市各级党政部门及基层组织人均拥有计算机0.8台,85%以上的公务人员能够利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和业务处理。高速宽带的党政内网和政务专网(外网)已形成。依托自治区信息中心平台建设,初步实现区、市、县、乡、村五级服务网络,形成了互为贯通、上下联动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各机关、各县(市、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奠定了基础。目前,市政务服务中心已进驻30个单位,实行统一业务办公、集中受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二是多个领域开通了信息化应用系统。红寺堡区建立了政务协同办公系统。人社局已建成覆盖全市所有定点医院、定点药店、乡镇民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的网络系统;完成129万人的信息与公安人口数据信息的成功比对,发放98万张社会保障卡。审计局安装全国审计管理系统。市公安局建成“网上办事大厅”、“网上警务室”、“警务公开”、“警务报道”等平台,实现网络办公、处警办案。5县(市、区)政法机关均搭建起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办公平台。运管处承建了标准协同式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业务范围包括车辆、经营业户营运证件的发放、车辆维护、技术等级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证件的发放、从业人员诚信考
- 7 -
核、执法文书制作等,此系统已与全区各运输管理机构业务联网。教育局在城区及农村中心学校全部建有计算机室,各校的多媒体教室数占学校教室总数的20%,计算机总数达到2902台(包括2007年以前);在农村边远学校建设有96个教学光盘播放点、9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22个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实现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三种模式”的全面覆盖;开通了“利通教育信息网”,能基本实现教育系统各类电子公文、信息的网上传输,达到教育信息的互联互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农牧局建成农情调度系统、畜牧业信息报送系统。检察院实现检察系统四级联网,建成高清视频会议、侦查指挥中心和对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控告-申诉-举报自动受理、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信息共享和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系统;正在驻看守所检察室与市看守所建设监控联网系统。档案局建立了档案信息化平台,实现对现有馆藏档案的全文信息扫描管理和查阅利用。气象局建设乡村气象信息服务站200个,乡村预警大喇叭170个,乡村预警显示屏75个,自动站141个,土壤水分自动站11个,测风塔5个,组建了1037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特管药品、高风险品种、基本药物全品种纳入电子监管,目前市6家药品批发企业、3家药品零售连锁企业完成申请、审核和入网工作,并开展药品的电子监管出入库扫码工作。房管局建立了登记管理、商品房网上备案、测绘及成果管理等系统。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建立了办理业务的内部业务系统。环保局建成了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现场端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设备58台套(其中废水36台套,废气22台套),实现了对33家企业污染物排放的适时监控;环境统计与能力系统建设也已基本建成。红寺堡区、青铜峡市、盐池县、同心县及市本级建成了12369环境信访信息平台。建成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4个(含青铜峡市1个),农村空气质量自动监控站1个,黄河水质自动监测站1个。计生局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已建立运行,实现全自治区五级联动和全员人口信息的村级直报,实时监控人口数据指标。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成集政务服务、公共资源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凡与企业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行政管理事项(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公共服务)、
- 8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