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文献回顾
阅读前人之作品时,能够细细品味当然是绝佳之作法。但以现在信息累积之速度,想将相关之研究著作一一细读似乎也不太可行。但吾人仍需依照一些原则,对于收集到之文章做有效之整理。本文主要之目的在于协助同学如何进行文献回顾之写作,故对于文献之收集方式,就不再着墨太多。首先,当一位研究者利用关键词对于电子期刊、数据库、及图书馆馆藏进行收寻后,必须先对文章题目与摘要逐一浏览,以过滤出所需之文章。建议同学此时须将过滤出之文章打印为纸本,并于首页以中文加注说明(相信我,你二周后就忘了看过的东西),以方便日后查阅。
其次,若ㄧ篇研究文章是因为前言中之第一、二种原因而过滤出,此时吾人可先就其摘要、结论、与介绍三段落中了解有关此篇文章之相关部分。而何谓相关部分,大致可分为下列四点:
1. 做什么题目。 2. 用什么方法。 3. 有什么结论。
4. 与吾人之研究有何不同。
当你随着岁月累积研究之功力与阅读之能力后,对于上述之要点早已如习惯般地可轻易协助你掌握一篇文章之要旨。但在同学起步之初,我仍然建议同学将上述四个要点写成至少半页之摘要,订于该篇文章之页首。此种作法对于正在学习中之同学,特别是以英文文献为主要阅读之理工科研究生将有相当大之帮助。
最后,若ㄧ篇文献是因前言中之第三种原因而得,则建议同学须将该文献相关之部分做类似教科书方式之精读。毕竟,若口试时有人问你文章中任何一点为什么,你应该都有责任回答才对。
在进行这个部份之同时,又可由这些文章之参考文献找出许多重要之文献以强化文献回顾之详实。
三、文献回顾之写作
-可编辑修改-
。
文献回顾之写作方式,以笔者之资历写来可谓是贻笑大方。但本篇文章原只是写给笔者之研究生作为教学上之分享用途,后因笔者之同侪所指导之学生均有相同之需求,才厚颜将此文提供有此需求之研究爱好同道。
进行文献回顾之写作可分为二部份。其一、该篇文献摘要之整理,其二、于文章中之写法。于写作第一部分时,千万不可因为是写给自己阅读而随意进行。吾人可将其视为未来此ㄧ部分将放进文章之中,而谨慎写作。写作此ㄧ部分并非是翻译原文之部分,而需用自己的叙述依第二段之说明将该文之目的、方法与结论写出。文笔力求通顺易读,此时可寻求同学或老师指正。可参考下例:()内为说明。
Lin与Yang(提及作者时仅写姓即可,若有三位以上作者时则仅需写第一位,如,Lin等学者(中文)或Lin et al.(英文))曾用何种方法(通常作者均会提及自己的研究有何特别之处,其中方法若有何特别之处,必须特别注明。)进行何种研究(problem),研究了几个不同之题目(case),得到了何种结论,解决了什么问题,有什么特别的贡献。
与吾人的研究不同之处,方法?、题目之细节?(边界条件、初始条件、材料、形状及尺寸等)、或仅是有相似处(相同方法做不同研究)等。
于写作第二部份时,则可依文章之篇幅决定文献回顾之详尽程度,其内容均可由第一部份复制。因此,若对于第一部分认真且积极的完成,对于未来论文之写作及英文阅读之能力将会有绝大之帮助。但之于第二部份之写作,更重要之处不在于写,而在于如何呈现你收集到的文献以彰显你这篇文章之重要性与独特性。呈现之方式,取决于作者之功力,需要长时间之训练与不断地写作。但学生于学习之初,可依下述之方法先简易地呈现。
1. 切勿将所有收集到之文献依年代全部一一说明。 2. 至少依方法及欲解决之题目分类,再依年代列岀。 3. 须掌握如何割舍离题较远之文献。
文献回顾之呈现,其目的就是在介绍吾人之方法与题目出场。以烘托出吾人所使用之方法及解决之问题,在学术上有明确之贡献。只要掌握到此原则,文献回顾即可达到其目的。但文献回顾应是此研究之因,而吾人用何种方法解决何种问题为果。千万不可为了此目的,而舍弃重要之文献。若有相同领域的其它学者发觉你的研究并未有自己宣称的那样独特或优异,其后果就不太好了。
-可编辑修改-
。
四、后记
求学时,指导教授对于阅读前人之文章要求甚高,当时甚以为苦。但对以后之研究过程,却发生了莫大之帮助。现在换成自己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更希望学生能扎实的进行文献阅读。本文原为一近页之备忘录,仅为给指导之学生上课使用。现与同好分享,实有野人献曝之嫌。
-可编辑修改-
。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可编辑修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