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 级 课 题 四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1课时 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 学 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的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目 的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和 要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求 重 点 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难 点 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 学 实验探究法 方 法 教 具 橡皮筋、 海绵、小弹簧、 拉簧、钩码、直尺、注射器、小皮球 实践 活动 撰写一篇科学小论文,畅想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检 查 板 书 设 计 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弹性:受到外力 形状改变 去掉外力 恢复原状 弹力: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新课教学过程(教学程序及内容)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皮球,用手指捏一下小皮球,再松开,反复几次,让学生观察小皮球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形状) 2、讲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怎样。(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弹性与弹力 (1)出示大的粗的拉簧,老师用力拉弹簧然后再松开。 (2)提问:①在老师拉弹簧的过程中,弹簧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弹簧变细、变长。板书:形状改变) ②是什么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改变了呢?(板书:受到外力) ③当两位同学松开手,停止对弹簧的用力时,弹簧又怎样了?(板书:恢复原状) 学生活动设计 学生观察 观察并思考 (3)谁能用自己的话将刚才弹簧的变化的过程描述一下呢?(弹 簧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弹簧又恢复到原来 的形状了。) (4)老师为各小组准备了一些不同的材料(皮筋、弹簧、海绵), 分别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观察有什么发现 并将自己的发现填写在下面的记录表中。(注射器的实验由老师演学生探究并填写示。) 活动记录表 物品 受到外力后的现象 去掉外力后的现象 气球 橡皮筋 海绵 弹簧 注射器 (5)学生探究、讨论、汇报 (6)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或体积 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 弹性。 (7)让几个学生轮流用力拉大的粗的弹簧,说说自己拉弹簧时的 感受? (8)讲述:我们用力拉弹簧,想让弹簧变长,弹簧又努力想恢复 它的原样,它就会对我们进行反抗,弹簧的这种反抗的力使得所以 我们在拉弹簧时比较费劲,我们把这种使弹簧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 做弹力。 (9)小结:能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2、探究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1)谈话:弹簧的伸长与什么因素有关?(拉力)如果把钩码挂 在弹簧上,会发生什么现象? (2)如果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呢? (3)学生预测变化 学生实验并填写(4)学生实验。(把实验的数据记录在P77的活动记录上) 活动记录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分析汇总实验结果 (6)通过对弹簧的实验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7)提问: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 学生讨论交流 (8)学生讨论交流 (9)教师小结: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拉伸的长度越长,但当拉 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弹簧就会被拉直,无法再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三、拓展与延伸 1、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视频,了解弹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2、今天通过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 在前一课学习中,学生对力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有关“力”的疑问。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交流互动,生成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自主建构。 在教学时我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从而建立较为科学的弹性、弹力概念。这样,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自然会使他们理解地更透,印象更深,获得了更好的效果。 我在材料的选择上,选用学生平时经常接触到的,比较喜欢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弹簧,海绵、皮筋。其次,在学生建立概念的基础上又回归生活,要求举出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科学课是一门思维能力较强的学科,因此,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贯穿始终的,那么在最后的一个研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的关系的实验时,是一个较明显的体现,通过“预测——设计实验——动手实验、采集数据——验证预测、得出结论”这样的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 但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不尽人意之处:课件中有文字错误说明我的课前准备不够精细。教学经验不够,在学生实验中弹簧没有完全静止就读数并且没有水平观察,虽然我每个小组都进行纠正,但效果却不太理想。这时我应该立即停止实验就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