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中生物竞赛辅导讲义
微生物学 (进阶篇)
2020.5湖南长郡
第十二章 病原真菌(1学时)
根据致病作用可将真菌分为感染性与中毒性两类,少数真菌在感染动物组织的同时也能产生毒素,如曲霉属的一些真菌。
第一节 感染性病原真菌
某些腐生性或寄生性真菌可感染动物机体,并在感染部位生长繁殖或产生代谢产物,而对机体致病。
一、组织胞浆菌属(Histoplasma)
本属为典型的双相型真菌,重要的致病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及假皮疽组织胞浆菌。 (一)荚膜组织胞浆菌(H. capsulatum)
该菌可致犬、猫和人常发的高度接触性传染性组织胞浆菌病,奶牛、马、羊、猪及啮齿类动物也可自然感染。
本菌在巨噬细胞和网状细胞内寄生时呈细小的、包有荚膜的圆球样细胞,直径1~3 ?m。在陈旧的病灶内,菌体较大,胞浆浓缩于菌体中央,与细胞壁之间出现一条空白带。22~25℃培养时,在培养基上缓慢形成丝状菌落,开始为白色,逐渐变为棕黄色,菌丝分支分隔,宽2.5 ?m。产生椭圆形光滑或多刺小分生孢子,直径2.5~3 ?m,随后可产生圆形或椭圆形大分生孢子,直径8~15 ?m,表面光滑、均匀间隔的手指样的凸起是本菌的特征型形态。在血液培养基上,可形成湿润有光泽、表面皱褶的细小酵母样菌落。在肉汤中呈絮团状生长,镜检可见分支分隔的菌丝和少量孢子。
(二)假皮疽组织胞浆菌(H.farciminosus)
是马属动物淋巴管炎的病原,以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结发炎、肿胀和皮肤溃疡为特征。在自然情况下,马骡最易感,驴次之,人、犬、骆驼、牛、猪偶能感染,家兔、豚鼠人工感染可引起局部脓肿。
本菌在脓汁中呈卵圆形或瓜子形,具有双层膜的酵母样细胞。大小2~3 ?m×3~5 ?m,一端或两端较尖锐,多单在或2~3个排列,菌体胞浆均匀,可见2~4个圆形、呈回旋运动的小颗粒。在培养物中呈菌丝状,分支分隔、粗细不均,菌丝末端形成瓶状假分生孢子。
二、念珠菌属(Candida)
该属为半知菌纲的酵母菌,共有150多个种,仅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是常见的病原,致人和动物念珠菌病。存在于人和动物消化道、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的黏膜,是机会致病菌。患念珠菌病的动物多在消化道黏膜形成乳白色伪膜斑坏死物,主要侵害家禽,特别是雏鸡,牛、猪、犬和啮齿动物也可能感染。
本菌为假丝酵母菌,在病变组织渗出物和普通培养基上产生芽生孢子和假菌丝,不形成有性孢子。菌体圆形或卵圆形,2 ?m×4 ?m,革兰氏染色阳性。在普通琼脂、血琼脂和沙堡氏培养基上均可良好生长。菌落呈灰白色或奶油色,表面光滑,有浓厚的酵母气味,培养稍久,菌落增大。菌落无气生菌丝,但有向下生长的营养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上可长出厚膜孢子。本菌的假菌丝和厚膜孢子可作为鉴定依据。
第二节 中毒性病原真菌
凡能产生毒素、导致人和动物发生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的真菌,称为中毒性病原真菌。真菌性饲料中毒可根据真菌毒素产生的条件不同分为寄生性真菌饲料中毒和腐生性真菌饲料中毒。前者系指植物、粮食作物在生长期,由于真菌寄生而产生毒素,收获后制成饲料,经食用后引起饲料中毒,如麦角中毒、赤霉菌中毒以及甘薯黑斑病霉菌中毒;后者是腐生性真菌污染收获后的植物、粮食或动物性饲料添加剂,其大量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被动物食用后所引起的食物中毒,如青霉属、镰刀菌属、葡萄穗霉属以及曲霉属中能产生毒素的菌株所致。
一、青霉属(Penicillium)
本菌属的黄绿青霉、桔青霉、岛青霉、圆弧青霉、扩展青霉是主要常见的产毒真菌。本属的基本形态是,营养菌丝从无色到有鲜明颜色、菌丝有隔,分生孢子梗,光滑或粗糙,顶端有呈扫帚状的轮生分子,称帚状支;分生孢子呈球形、椭圆形或圆柱形,光滑或粗糙,大部分呈黄绿、绿或灰绿色。
(一)黄绿青霉(P. citreaviride):本菌分布广泛,可从霉变米或土壤中分离,可产生具很强神经毒素作用的黄绿青霉素。本菌分生孢子梗从贴于基质表面的菌丝中生出,壁光滑。帚状支多为单轮,分支较少,小梗密集。分生孢子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直径2.2 ?m×2.8 ?m,壁薄而光滑,呈串状,可达50 ?m。在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直径2~3 cm,其表面有皱褶呈钮扣状,中心隆起或凹陷,厚度为100~200 ?m。大部分菌落呈明显的柠檬色及黄绿色,经14 d后变成浊灰色,表面呈绒毛状或絮状,略带霉味。
(二)桔青霉(P.citrinum):是粮食常见的霉菌之一,侵害大米后,形成有毒的黄变米,可产生具肾脏毒作用的桔青霉素。本菌分生孢子梗部分从基质上产生,也有从菌落中央的气生菌丝上生出的,壁光滑、不分支、帚状支由3~4个轮生而略散开的梗基构成,每个梗基上生出6~10个密集而平行的小梗。分生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壁光滑,直径为2.2~3.2 ?m,形成串状孢子链。在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直径为2.0~2.5 cm,有典型的放射状皱纹,
呈绒状或絮状,正面绿色,反面黄色至橙黄色,有明显的蘑菇气味。
(三)岛青霉(P.islandicum):亦称冰岛青霉,本菌分布广泛,主要在大米、玉米、大麦中生长,可产生具肝脏毒作用的岛青霉毒素。本菌分生孢子梗短,一般在50~75 ?m,呈分子状,从气生菌丝上产生,帚状支为双轮对称,小梗平行密集,每簇5~8个,较短,顶端聚尖,大小为7~9 ?m×1.8~2.2 ?m。分生孢子为椭圆形,2.2~3.0 ?m×3.0~3.5 ?m,壁厚光滑,产生短的结节状分生孢子链。在琼脂培养基上可形成直径2.5~3.0 cm,具有显著环带及轻微的放射状皱纹,菌落呈黄橙色、桔红色、褐色及暗绿色等多种颜色。
二、镰刀菌属(Fusarium)
本属菌分布广泛,有近50个种,是危害各种作物的病原菌,有些也是人、动物、昆虫的病原菌。大多数种都可产生毒素,其中重要的有禾谷镰刀菌、三线镰刀菌、串珠镰刀菌、木贼镰刀菌、拟支孢镰刀菌和雪腐镰刀菌等,是医学和兽医学广为重视的产毒素性病原菌真菌。
(一)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1. 形态与结构:以大分生孢子、小分生孢子形态,隔数,着生方式和厚垣孢子的有无,以及分生孢子座、黏孢团、菌核的有无等特性作为分类的依据。
在琼脂培养基上气生菌丝发达,高的0.5~1.0 cm,低的为0.3~0.5 cm。有的气生菌丝不发达或完全无气生菌丝,由营养菌丝组成子座,分生孢子梗座直接在子座上生出。
2. 镰刀菌的毒素:镰刀菌因种类而异,产生的毒素十分复杂,大致可分为3大类,即玉米赤霉烯酮、单端孢霉烯醇族毒素[包括单端孢霉烯醇(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以及双醋酸基藨(biao)草镰刀菌醇(DAS)]和丁烯酸内酯。
(二)毒素检查
腹腔接种小鼠,引致精神萎顿、腹泻、胃肠出血,口腔有坏死灶,最终死亡。
三、葡萄穗霉菌属(Stachybotrys)
葡萄穗霉菌可在潮湿的干草、秸杆上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当其被家畜食用后可引起中毒,表现为腹泻、呕吐、白细胞减少、血液不凝固,体温升高,机体抵抗力下降,口腔齿龈、舌系带、硬软颚黏膜、口唇处坏死,经1~6天死亡。
四、麦角菌属(Claviceps)
本属最常见的是黑麦麦角菌和雀稗(bai)麦角菌,可侵染大麦、小麦、燕麦以及多种禾本科牧草和杂草,在麦穗上形成似麦粒而较麦粒大的麦角。动物食入含麦角的植物和人食用含麦角的面粉制品后,均可引起中毒。麦角含有麦角毒素,为多种生物碱,如麦角胺、麦角新碱、麦角生碱、麦角柯宁碱、麦角克碱及麦角环肽等。
五、甘薯黑斑病霉菌(Ceratostomella fimbriata)
本菌重要侵害甘薯的虫害部分或损伤部位,因食病害甘薯可引起乳牛、黄牛及水牛的中毒症,羊次之,在我国一些地区曾普遍发生,随着甘薯不再作为主要饲料,此病亦趋消
失。
第三节 曲霉菌属(Aspergillus)
曲霉菌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感染动物,也可寄生于饲料、粮食中引起动物中毒。常见有烟曲霉、黄曲霉、寄生曲霉、棕曲霉、杂色曲霉、构巢曲霉、白曲霉以及黑曲霉等,其中以烟曲霉感染致病为主,同时也可产生毒素,黄曲霉、寄生曲霉、棕曲霉、杂色曲霉等主要均以所产毒素而致病。
曲霉的菌丝分支分隔,分生孢子梗生长在足细胞上,不分支。顶端膨大呈圆形的顶囊,上着许多单层或双层的小梗,小梗着生分生孢子,孢子呈链状,可呈黄、绿、黑、灰等颜色。
一、烟曲霉(A.fumigatus)
烟曲霉主要引起家禽的曲霉性肺炎及呼吸器官组织炎症,并形成肉芽肿结节。也可感染哺乳动物和人,在混合感染病例中,除烟曲霉外,亦可见黄曲霉、黑曲霉、构巢曲霉、青霉及毛霉。
烟曲霉在形态和结构上与其他曲霉菌相同,菌丝无色透明或微绿,分生孢子梗较短(小于300 ?m),顶囊直径20~30 ?m,小梗单层,长6~8 ?m,末端着生分生孢子,孢子链达400~500 ?m。分生孢子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2~3.5 ?m,呈灰、绿或蓝绿色。
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最初为白色绒毛状,迅速变为绿色、暗绿色以及黑色,外观呈绒毛状,有的菌株呈黄、绿和红棕色。
二、黄曲霉(A.flavus)
黄曲霉菌丝分支分隔,分生孢子梗壁厚、无色,长度小于1 mm,直径10~20 ?m;顶囊大,呈球形或近球形,上着单层或两层小梗,直径300~400 ?m;分生孢子呈圆形或椭圆形,呈链状排列。在培养基上初为灰白色、扁平,以后出现放射状皱纹,菌落颜色转为黄至暗绿色,菌落背面无色至淡红色。可产生对人和多种动物呈现强烈毒性作用的黄曲霉毒素,据其毒性作用可分为急性或亚急性、慢性、致癌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