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1 9:18:0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10级预防医学

2.作用机制:相似于破伤风毒素,但有区别a.肉毒毒素作用于外周胆碱能神经,抑制神经肌肉接

点处神经介质乙酰胆碱的释放,导致迟缓性麻痹;b.毒素经内化作用进入细胞内由细胞膜形成的小泡中,不像破伤风毒素从外周神经末梢沿神经轴上行,而是留在神

经肌肉接点处;c.肉毒毒素前体分子先于一些非毒性蛋白形成一种大小不等的复合物,复合物的毒性分子可稳定的存在外环境和胃肠道。进入小肠后,在碱性情况下解离,被吸入进入血循环;d.只有C型和D型毒素是由噬菌体编码,其他型毒素均由染色体决定。

37. 简述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答案一:

致病条件:无芽孢厌氧菌是寄生于皮肤和粘膜上的正常菌群,当其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力下降

和菌群失调等情况下,伴有局部厌氧微环境的形成,如因血管损伤、肿瘤压迫等组织缺氧或氧化还原电势降低则易引起内源性感染。

感染特征:1、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可遍及全身,多呈慢性过程。

2、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形成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

3、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4、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长期无效。 5、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答案二:

致病条件:寄居部位改变,宿主免疫力下降,菌群失调,伴有局部厌氧微环境的形成 感染特征:①内源性感染,感染部位遍及全身,多呈慢性过程;

②无特性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形成局部脓肿或组织坏死,也可侵入血流形成败血症;

③分泌物或脓液粘稠,有恶臭; ④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⑤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普通培养无细菌生长

38. 简述结核分枝杆菌的形态、培养特点及变异性。

答案一:

形态:细长略弯曲,端极钝圆,大小为1~4μm×0.4μm,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鞭毛,无

芽孢。在陈旧病灶和培养物中呈颗粒状,串珠状,短棒状,长丝状等不典型形态。齐-尼

抗酸性染色呈红色。

培养特点:(1).专性需氧菌;

(2).营养要求高:固体培养基,需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酰胺;最适PH

为6.5~6.8,最适温度为37℃;

17

10级预防医学

(3).生长缓慢:约24小时繁殖一代,接种后培养3~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

菌落为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黄色,形状似菜花样。液体培养基中呈粗糙皱纹状菌膜生长。 变异性:对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菌落、毒力等也易发生变异。

卡介苗就是一类毒力发生变异,对人类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

答案二:

形态:结核分枝杆菌细长略弯曲,大小约1~4um*0.4um,呈单个或分枝状排列,无鞭毛,无芽胞。在陈旧的病灶和培养物中,形态常不典型,可呈颗粒状,串珠状,短棒状,长丝形等。

培养特点:结核分枝杆菌为专性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含有蛋黄,马铃薯,甘油和天门冬酰胺等

的固体培养基才能生长。最适PH为6.5~6.8,最适温度为37摄氏度,生长缓慢,约12~24小时繁殖一代,接种后培养3~4周才出现肉眼可见的菌落,菌落为干燥,坚硬,表面呈颗粒状,乳酪色或黄色,形似菜花样。

变异性:结核分枝杆菌对链霉素,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结核药物较易产生耐药性,耐药性菌株常伴

随活力和毒力减弱。结核分枝杆菌的菌落,毒力等也易发生变异。1908年将有毒的牛分枝

杆菌培养于含胆汁,甘油,马铃薯的培养基中,经230次传代,历时13年,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卡介苗BCG。

39. 试述结核分枝杆菌的所致疾病特点。 答案一:

结核分枝杆菌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以肺部感染最多见,肺结核可分为原发感染和原发后感染。原发感染多见于儿童,还可导致全身粟粒性结核或结核性脑膜炎。原发后感染多见于成年人,大多为内源性感染,病灶局限,一般不累及临近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形成结核结节。

答案二:

(一)肺部感染

1.原发感染

机体首次感染,多见于儿童;

反复引起渗出性炎症,称为原发灶;

原发灶内的结核分枝杆菌经淋巴管扩散至肺门淋巴结,引起淋巴结肿大,X线胸片显示哑铃状阴影,称为原发综合征;

随着机体抗结核免疫力建立,原发灶大多可以纤维化和钙化而自愈

2.原发后感染

病灶局限,一般不累计邻近的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慢性肉芽肿性炎,形成结核结节,发生纤维化或干酪样坏死 (二)肺外感染

可经血液、淋巴液扩散,侵入肺外器官,引起相应脏器结核

40. 试述结核菌素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分析和应用。 答案一:

原理:人类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后,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会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注入皮内,如受试者曾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则在注射部位出现迟发型超敏反应炎症,判为阳性,未感染结核分枝杆菌者则为阴性。

方法:目前多采用PPD法。规范试验方法是取PPDC和BCGPPD各单位分别注入两前臂皮内,

48~72小时后,红肿硬结小于5mm者为阴性反应;超过5mm者为阳性;≥15mm为强阳

18

10级预防医学

性。两侧红肿中,若PPDC侧大于BCGPPD侧时为感染,反之则可能为接种卡介苗所致。

结果分析:阳性反应表明机体已感染过结核分枝柑橘或卡介苗接种成功,对结核分枝杆菌有迟发型

超敏反应,并说明有特异性免疫力。强阳性反应则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婴

儿。阴性反应表明受试者可能未感染或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

应用:结核菌素试验可用于:1.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2.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3在未接种

卡介苗的人群做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4.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答案二:

原理:结核菌素试验属于迟发型超敏反应。将一定量的结核菌素注入皮内,曾感染结核分枝杆

菌或接种卡介苗者常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呈阳性结果;反之者则呈阴性。

方法:PPD法,即两前臂分侧注射PPDC和BCGPPD,48~72小时后观察红肿硬结大小作结论。 分析:(1).试验后的红肿硬结>5㎜者为阳性,表明机体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卡介苗接种成功; (2). 红肿硬结<5㎜者为阴性,表明可能未感染过结核分枝杆菌或未接种过卡介苗。 (3).红肿硬块≥15㎜为强阳性,表明可能有活动性结核病,尤其是婴儿。

但应注意,处于原发感染早期、正患严重结核病或患其他严重疾病致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可能出现短暂性阴性反应。

应用:(1).诊断婴幼儿的结核病;

(2).测定接种卡介苗后免疫效果;

(3).在未接种卡介苗的人群作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 (4). 用于测定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41. 简述流感嗜血杆菌的培养特性及致病特点。 答案一: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较困难,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度,生长时需要“X”和“V”

两种生长辅助因子。在巧克力色血平板上生长良好,出现“卫星现象”。 致病特点:荚膜是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具有抗吞噬作用;菌毛具有粘附和定植于细胞的作用;

内毒素致病作用尚不清楚;IgA蛋白酶能水解sIgA,可降低黏膜局部免疫力。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疾病包括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

答案二: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培养较困难,最适生长温度为35~37摄氏度。由于该菌氧化还原

酶系统不完善,生长时需要\和\两种生长辅助因子。流感嗜血杆菌在巧克力色血平板上生长良好。将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于血平板上共同培养时,在金

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越远的越小,此现象称为“卫星现象”。该现象有助于流感嗜血杆菌的鉴定。

致病特点:荚膜是本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具有抗吞噬作用;菌毛具有黏附和定植于细胞的作用;

IgA蛋白酶能水解sIgA,可降低粘膜局部免疫力。流感嗜血杆菌所致疾病包括原发感染和继发感染。原发性感染(外源性)多为有荚膜b型菌株引起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鼻咽炎、咽喉会厌炎、化脓性关节炎、心包炎等,严重的引起菌血症,以小儿多见。继发性感染(内源性)多由呼吸道寄居的无荚膜菌株引起。常继发于流感、麻疹、百日咳、结核病等,临床表现有慢性支气管炎、鼻窦炎、中耳炎等,以成人多见。无荚膜菌株为上呼吸道正常菌群成员。

42. 简述炭疽芽胞杆菌的形态和染色特征。

19

10级预防医学

答案一:

形态:致病菌中最大的格兰阳性粗大杆菌,宽1~3μm,长5~10μm。两端截平,无鞭毛。

染色特征:新鲜标本直接涂片时,常单个呈短链状;经培养后则形成竹节样排列的长链。在有

氧条件下形成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有毒菌株在机体内或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

答案二:

(1)致病菌中最大的革兰阳性粗大杆菌,两端平齐,无鞭毛。

(2)新鲜标本直接涂片时,常单个或呈链状;经培养后形成竹节样排列的长链。 (3)在有氧条件下形成椭圆形芽孢,位于菌体中央。 (4)有毒菌株在机体内活含血清的培养基中可形成荚膜。

43. 简述炭疽芽胞杆菌和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特点。 答案一:

炭疽芽胞杆菌致病特点:(1)致病物质 主要致病物质是荚膜和炭疽毒素,其致病率取决于生成荚

膜和毒素的能力,由质粒DNA控制荚膜和炭疽毒素产生。炭疽毒素是造成感染者致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毒性作用直接损伤微血管内皮细胞,增加血管通透性而形成水肿,可抑制麻痹呼吸中枢而引起呼吸衰竭死亡。

(2)所致疾病 炭疽芽胞杆菌主要为食草动物炭疽病的病原菌。可引起

皮肤炭疽、肠炭疽、肺炭疽。这三种疾病均可并发败血症,偶见引起炭疽性脑膜炎,死亡率极高。

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特点:(1)致病物质 鼠疫耶尔森菌的致病性主要与F1抗原、V/W抗原、外膜

抗原及鼠毒素等相关。鼠疫耶尔森菌的毒力很强,少量

细菌即可使人致病。

(2)所致疾病 鼠疫是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啮齿类动物是鼠疫耶尔森

菌的贮存宿主,鼠蚤为其主要传播媒介。临床常见有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型鼠疫。

答案二:

20

搜索更多关于: 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 的文档
医学微生物复习题及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ovp11epf22p7v440mdg_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