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7:41: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摘 要】“大气的受热过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关键词】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直接热源;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一、教材地位作用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大气圈层的开篇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为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第一课时。设计将:大气受热过程、大气受热原理的实践运用,两部分内容融合为一堂课,突出地理原理规律的实践意义。其中重要的知识点“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后面学习热力环流的理论基础,是深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等知识的前提条件,各知识环环相扣。所以,本课作为本章开篇,既具有其地理实践意义,又是后面章节的知识、理论基础。 二、教材内容分析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以大版面图2.1“大气的受热过程”,结合文字说明,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因此,本图的深入分析是本课教学核心。

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相对应,大气辐射也是一个重要概念。以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的差异现象为案例,运用图示对比呈现的方式,意在使学生通过读图分析,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目标

1.根据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明确地面是近地面大气最主要、直接的热源。

2.理解大气热力作用形式、特点、过程和意义。

3.对比青藏高原、成都平原两地太阳辐射状况,理解大气削弱作用的意义。 4.探究“地球和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的原因,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意义。 5.运用大气受热原理解释相应地理现象,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6.通过“全球变暖“视频播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重难点:

重点:完整大气受热过程(削弱作用、保温作用)

难点: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地面(容易混淆为“太阳是近地面直接热源”)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地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考查学生热迁移能力,且大气受热过程步骤众多,学生易混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以“美女来找茬”的活动幽默开场。引导学生对比藏族女孩和成都女孩皮肤差异,引发两大问题思考。

问题导学:1、为什么云层厚度会影响辐射强度(地理环境对比);2、为什么青藏高原辐射强烈,温差却那么大(俗语:早上穿皮袄,中午赤膊佬)? 此导入有趣且具启发性,贴近现实生活,意在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

考。自然过渡至学习主题。 新课学习:

环节一:知识铺垫:对太阳辐射的认识

大气受热过程涉及较多物理知识,其中,关于太阳辐射原理、太阳辐射能量分布以及大气成分和分层,这三点学生理解较困难。虽新教材将此部分内容删除,但要使学生全面认识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必要对以上知识做补充。 环节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探索

向学生展示大气削弱作用图示,从图中获取:

1.各大气成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调:O3吸收紫外线CO2、水汽,吸收红外线,为理解地面为大气直接热源做铺垫)。 2.大气削弱作用分类。

在对削弱作用原理阐释后,回归课堂开始“问题导学”第1问。引导学生得出“大气削弱”所起作用。并给出常见自然现象,考查学生对三大削弱作用的迁移运用情况。

环节三1:大气受热过程图解梳理(总)

环节三2:地面辐射形成过程分析(分)――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 环节三3:保温作用分析(分)――大气还大地

1.以教材图2.1的分析,引导学生读图归纳大气如何受热增温,使学生从总体了解大气受热各过程。

2.以动画形式,带领学生描述大气受热各步骤,并总结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两大步骤,为学生理清思路。自然引发出“谁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的思考。解决第一大难点。

为使学生更深刻认识近地面大气热源这一难点、易错点,以山地温差实例调动学生感官积累,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使得气温从山脚到山顶依次降低。

3.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全面理解,还应深入分析大气逆辐射带来的保温作用。这一重点将结合教材活动开展。

环节四:活动探究:月球昼夜温差为何比地球大?

前面已对大气受热过程进行了分析,此活动将采用“学生为主体进行探究,教师以原理动画分析指导”的方式进行。

具体操作为:引出大气逆辐射概念后,学生阅读图2.2,小组讨论探究问题(2);最后,教师采用动画演示,对比分析得出大气保温作用的深刻意义,并引导学生迁移解释“问题导学”第二问;为使学生全面、辩证看待问题,以正反两面案例,启发学生思考。

正面案例为:农业生产利用保温作用原理,采用塑料大棚、人造烟雾等预防农作物受冻害。

反面案例为:温室效应(视频)

(人类的肆意破坏给自己带来恶果,从而激发其环保意识)

环节五:知识总结(三大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大气受热完整过程) 课后探究:阿拉伯人的服饰和当地气候有怎样的联系? (进一步贯彻”人地关系“理念) 【参考文献】

[1]王德,冯文和.“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的几点思考.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17)

[2]王玉芹.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设计.地理教育.高中地理,2010(4)

[3]刘阳平.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七中学.学生如何学好自然地理―――以《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为例.学苑教育,2012(13) 【作者简介】

姓名:罗轶。出生年月:1992.04.04;性别:女;籍贯:四川;最高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地球上的大气――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p1hv64klc7f1wl0kiji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