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米德冲突的中国分析
作者:杨理嘉
来源:《时代经贸》2012年第14期
【摘 要】中国国内近些年来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对外经济方面,中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多年来一直保持双顺差,这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持续不断地增加,从而对中国外部经济的均衡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目前,中国正面临着内外部失衡的经济问题。本文意在通过中国实际数据验证中国在解决内外部失衡的问题时出现米德冲突的情况。 【关键词】米德冲突;内外均衡 一、引言
米德冲突理论是1951年由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 Meade)在其撰写的《国际收支》中提出的,主要观点是:在固定汇率制下,一国政府难以运用汇率的变动作为政策工具,政府只能运用影响总需求的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这样在开放经济运行的特定区间内,便会出现内外均衡难以兼顾的情形。在开放经济的情形下,一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内外部经济失衡的问题。当内部经济发生通货膨胀,而外部经济面临国际收支顺差时,为了解决通货膨胀问题,政府会实行紧缩政策,提高利率,而在开放的经济环境下,提高利率会导致国际资金流入,加大国际收支的顺差,使对外经济的失衡加剧。宏观经济政策在调节内外部经济平衡问题上出现顾此失彼的结果,此时便产生了米德冲突问题。当今中国的内部经济面临着通货膨胀问题,这使得我国的内部经济处于失衡状态。在外部经济方面,我国国际收支中的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多年来一直持续保持双顺差状况,这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在持续地不断增加,从而使中国外部经济的均衡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二、米德冲突机理
在开放经济中,一国可能出现以下四种经济失衡状况:
当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工具来调控经济失衡时,第二、第三种情况不存在矛盾,在调控内部失衡时,也同时有助于实现外部均衡。以第三种情况为例,为实现经济的内部均衡,显然政府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措施进行调控,如提高利率,当利率提高时会出现套利资金的流入,就会使原有的国际收支逆差状况得到改善而趋于均衡。这样,政府在采取措施实现内部均衡的同时,也对外部均衡的实现发挥了积极影响。而第一、第四种则意味着内外均衡的冲突。例如,对于第一种情况,当政府采取扩大总需求的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时,会同时带动净进口的增加,国际收支逆差会进一步扩大。这样,当政府面临第一种、第四种状况时,一旦采取措施调节内部均衡,就会恶化外部均衡,采取措施调节外部均衡,就会使内部均衡更糟。在固定汇率制下,当出现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或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这两种特定的经济状况组合时,就会产生米德冲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