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王勃《滕王阁序》的本事书写
作者:陶绍清
来源:《古典文学知识》2014年第05期
王勃《滕王阁序》的本事书写陶绍清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以下简称《滕王阁序》)虽然不过八百余字,却在中国骈文史以至中国文学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历代围绕此序的诗话、评论与欣赏品鉴殊难枚举,就《滕王阁序》的创作过程以及王勃相关的文学本事,伴随王勃才高八斗、才隽轻狂和英年早逝的品性经历,也时时引起人们的广泛猜测和好奇征古。这位“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新唐书》本传)、“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旧唐书·杨炯传》引崔融语)的天才创作和传奇性的个人经历,早已作为一段文坛佳话长久流传。《滕王阁序》的创作过程也因为种种不一定有根据的传说,最终带上浓郁的神话传说色彩。
最早记录王勃创作《滕王阁序》本事的,恐怕可以上溯到宋代《新编分门古今类事》卷三“异兆门·王勃不贵”中所引录的罗隐《中元传》:
唐王勃方十三,随舅游江左,尝独至一处,见一叟,容服纯古,异之,因就揖焉。叟曰:“非王勃乎?”勃曰:“与老丈昔非亲旧,何知勃之姓名?”叟曰:“知之。”勃知其异人,再拜问曰:“仙也,神也?以开未悟。”叟曰:“中元水府,吾所主也。来日滕王阁作记,子有清才,何不为之?子登舟,吾助汝青风一席。子回,幸复过此。”勃登舟,舟去如飞,乃弹冠诣府下。府帅阎公已召江左名贤毕集,命吏以笔砚授之,递相推逊。及勃,则留而不拒。阎公大怒,曰:“吾新帝子之旧阁,乃洪都之绝景,悉集英俊,俾为记以垂万古,何小子辄当之?”命吏得句即诵来。勃引纸,方书两句,一吏入报曰:“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老儒常谈。”一吏又报曰:“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曰:“故事也。”一吏又报曰:“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公即不语。自此往复吏报,但颔颐而已。至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不觉以手鸣几曰:“此天才也。”文成,阎公阅之,曰:“子落笔似有神助,令帝子声流千古。吾之名闻后世,洪都风月,江山无价,子之力也。”乃厚赠之。勃旋再过向遇神地,登岸,叟已坐前石上。勃再拜曰:“神既助以好风,又教以不敏,当修牢酒以报神赐。”勃因曰:“某之寿夭穷达,可得而知否?”叟曰:“寿夭系阴司,言之是泄阴机而有阴祸。子之穷通,言亦无患。子之躯,神强而骨弱,气清而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虽有不羁之才,高世之后,终不贵矣。况富贵自有神主之乎?请与子别。”勃闻之不悦。后果如言。
罗隐这段话的记述,用三个小故事串连起来,一是会中元水府叟,二是滕王阁赋序,三是问寿不贵。三个故事首尾相呼应,尤其滕王阁赋序一节,情节跌宕起伏,紧张历历,引人入胜。阎公的态度,由“大怒”,到“即不语”、“颔颐而已”、“不觉以手鸣几”,读者的心情也在随着“小吏入报”、“小吏又报”的排比递进中,一波一波向紧张处推进。阎公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动作,也宛如与读者心情触动相沉相浮。全文全用简洁明了的对话和人物的动作神态铺展,画面感、戏剧性极强,也可以领略晚唐著名文士罗隐的讲故事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