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漫谈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春天,是青少年长身体、长知识、形成人生观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在此学习阶段,却有一部分学生对学数学感觉到很吃力。因此,明确为什么学数学,怎样学数学,是每一个初中学生必须认识和学会的问题。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题目或问题设计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难以解答或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今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有新的思想和方法。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一、要教会学生学习
1、要利用学习小组的功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可把握好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做好课前预习。
数学预习就是上课前的自学,也就是在老师讲课前,自己先独立的学习新课内容,使自己对新课有初步的理解和掌握的过程。预习对新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个人在预习过程中,要边看、边想、边做,在书上适当标记和写点批注。特别是,要运用数学学习阅读法,即:不能像语文阅读一样,从头看到尾。对于有些例题,则是仔细审题,然后合起书来,试着在练习本上做一做。之后再翻开书对一对,修改和完善自己的所做,及时检查预习的效果,强化记忆。同时,可以初步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思路,
第 1 页
找出重点和不理解的问题,尝试在学习小组内解决,如果还解决不了的则需做笔记,把预习笔记的内容作为课堂学习的重难点。 2、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3、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显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的全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全平方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提出问题:(a+b)2=a2+b2成立吗?
(显然学生的回答有:成立、不成立、不一定成立等等)
第 2 页
(2)、引导学生计算: ①(a+b)(a+b)= ②(m+n)(m+n)= ③(x+y)(x+y)= ④(c-d)(c-d)=
(3)、引导学生发现①算式的左边就是完全平方式(a+b)2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2+2ab+b2
(4)、进一步提出:能直接写出结果吗(a+1)2=?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完全平方公式的推理过程,对该公式的掌握也一定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探索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以往教师教什么,学生就记什么――不思索或少思索,教材上有什么样的题型,学生就只会解什么样的题型,缺乏灵活性、创造性等种种不良情况的存在,今后我们应当主动大胆实施“探索性创新教育”。
1、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当前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起引导作用。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
第 3 页
地位。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事实证明,学生一旦感觉受到教师的尊重,学习热情就会高涨,思维变得十分活跃。同时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创设学生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和情景(例如引发学生交流、讨论、展示……),以便激发学生的思维需求,使他们建立起思维的意识。也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放开思路,勤于思考, 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容易使学生疲累、生厌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应急于一下子把方法原理告诉学生,否则学生只会忙于“收拾”,而应该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使学生在探索思维中获得知识。
例如讲授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例1 解不等式 3(1+x)<x+9 解:去括号,得 3+3x<x+9 移项,得 3x-x<9-3 合并同类项,得 2x<6
不等式两边都除以2,得x<3
“无问题”教学可以是照本宣科,学生很快便会“依葫芦画瓢”。但学生不知“所以然”,当然就难以有应变思维了。“创设问题”教学,教
第 4 页
师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①不等式的结果(解集)的形式是怎样的? ②结果(解集)的形式与原题的形式有哪些差异? ③如何消除这些差异?
学生有了问题,自然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
在学习新内容时,如果多进行诱导分析,让学生开动脑筋,那么学生不但对知识理解深入,而且有利于他们创造思维的培养。如上例,学生弄清了去括号,移项等……是朝着解集的形式转化的目的后,对于解不等式 ,也就能很清楚知道“第一步是去分母”了。这也就是我们所希望的创造思维能力所起的作用。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作为众多数学老师中的我,一定会为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而努力奋斗,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创新!!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2、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不同的信念,决定不同的命运。
第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