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解析)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6 5:06:54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宝一外 高一历史 必修二第11课学案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

【课标要求】

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课前预习】

1、 请结合所学和本课知识,完成下列时间轴

世界 罗斯福新政 一战结束 经济大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12 1918 1927 1929 1933 1937 1939 1945 1949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2、阅读教材第10、11课,构建知识体系: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曲折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表现 19世纪六七十产生 晚 年代 清 甲午战争后到初步发一战前 展 短暂 春天 民国初期/一战 (“黄 期间/1912-1919 金时民 代”) 国民政府前十 抗战前 年(1927-1936) 夕的短 暂发展 国 抗战期间 (1937-1945) 日益 萎缩 抗战胜利后 (1945—1949) 陷入 绝境 【课堂探究】 1

宝一外 高一历史 必修二第11课学案 1、阅读教材53页的材料 阅读与思考, (1)请概括两则材料各自反映了民族工业怎样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导致其发展国际因素?

(2)两组材料的数据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2、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1)推动因素:

(2)阻碍因素:

3.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巩固练习】

2

宝一外 高一历史 必修二第11课学案 1. 1937年8月上海等地大量的民营工厂在国民政府的组织下开始内迁,多数厂家内迁地点集中

在四川、湖南、广西、云南等省,个别厂家在共产党的帮助下迁到了陕甘宁边区。这反映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国民政府准备持久抗战 C.国共内战争夺战略资源 D.经济中心已转移到西部

2.下表展示了1914~1920年华商火柴厂的发展情况。对表中数据的解读正确的是( )

年代 进口火柴(万罗) 1914 1915 1916 1917 1918 1920 2383.58 2097.34 2062.07 1559.43 1334.08 848.43 新厂数 10 9 4 8 3 23 厂均资本额(万元) 4.92 3.30 1.42 5.47 0.66 9.67 A.辛亥革命直接导致了1914~1915年工业发展 B.火柴进口量的递减影响着华商投资额的递增 C.火柴业发展折射出近代民族工业的某些特征 D.反对“二十一条”推动了1920年的投资高潮

3.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仅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今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之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资本主义的萌芽 B.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爵位制度的创设 D.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4.下表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曲线图,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 B.一战结束,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C.民族资本主义的最高峰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5.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高潮: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 世

纪末20 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这“三次高潮”都得益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限制 B.欧洲列强忙于“一战”

C.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地位高 D.商品经济发展和自然经济逐步的解体 6.右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

中的F1 为动力,F2 为阻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F2包括“实业救国” B.一战期间

3

宝一外 高一历史 必修二第11课学案 F1>F2

C.甲午战争后的初期F2 >F1 D.F1主要指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7.晚清时期清政府实行专利制度,允许企业享有长时间生产经营垄断权。1912年北京政府规定专利保护期限最高为5年。后财政总长周学熙等为其所设公司申请30年的专利权时,未获批准。这反映了民国初期( )

A.建立了系统完善的经济法制体系 B.经济立法鼓励工商业自由竞争 C.中央政府限制官营商业的发展 D.经济法规得以完全遵照执行

8.“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复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超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9. 1912年5月,袁世凯命令工商部“从速调查中国开矿办法及商事习惯,参考各国矿章、商法,

草拟民国矿律、商律,并掣比古今中外度量权衡制度,筹订划一办法。”在周学熙、张謇等人的努力下,至1921年,北洋政府先后颁布的经济法规达40多项。北洋政府此举( ) A.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顺应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潮流 C.促进了实业救国思想的产生 D.推动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10.右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11. 中国工业布局受政治、资源、市场等因素影响不断变化。

1932年,日本在上海挑起一〃二八事变。鉴于中国重要工厂绝大部分都集中于上海,而内地各省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难以满足抗战的物资需要,南京国民政府计划将工厂内迁。1937年,国民政府制订了《工厂迁移协助办法》,打算在武汉建立新工业区。截止到1937年底,上海迁出民营企业146家,各种机件14600余吨。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再次动员企业迁移,拟定《西南西北工业建设计划》。从1938年7月起,已在武汉的工厂又大规模拆迁,主要迁往湘、桂、黔、滇、陕、川,共迁出企业304家,物资511825吨。

结合材料及所学,概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业内迁的原因及过程。 (8分)

【答案】1-5BCBDD 6-10 BBBBB 11.(1)

原因:中国现代工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分布不平衡;

为了支持长期抗战,国民政府决定将工业内迁。

过程:抗战初期企业迁往武汉;

4

第11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学案解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q0rr823sy2i4cw3qijc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