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简要分析社会研究中“理论方法”的研究逻辑?
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归纳;人文主义强调理解的方法。所谓理解的方法是指在社会研究中通过深入地理解研究对象语言和行为的实际意义来真实地认识研究对象。理解方法的哲学基础在于其认为社会现象不同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研究者常常通过研究对象的语言和外部行动去推测其行为的意义,但现实社会中人的语言和行为的意义都是多样化的。一方面受不同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每个人的个体差异性,再有,人具有主体性,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其行为。
第五章:抽样 简答题:
1、简述非概率和概率抽样的主要区别?
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是区别概率抽样和非概率抽样的根本标志。 2、简述研究总体与目标总体的区别?
研究总体是在理论上明确界定的元素的集合体。
目标总体有时也称为调查总体,是实际抽取样本的元素集合体,它是排除了研究总体中的一些特例后的总体。
一般来说,样本只能推论目标总体而不是研究总体。 3、为什么说“街头拦人”不是随机抽样?
虽然方便抽样旨在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纯粹依靠客观机遇来抽取对象,但它并没有通过随机过程,使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有相等的被抽中概率。 4、简述等距离抽样的具体实施步骤? 首先,确定开始抽取人选的位置。 其次,计算抽样间距。k=N/n
k:抽样间距 N:总体规模 n:样本规模 第三,确定抽取元素的方法。
等距抽样是从起始点开始每隔一个抽样间距抽取一个元素。 5、简述滚雪球抽样方法的适用条件?
特别适合用来对成员难以找到的总体进行抽样。也可对具有一定网络联系的总体进行抽样。
理想的结果:大于所需样本规模则中止雪球滚动。也可能是无法再扩大,同属一个圈子被介绍完了,滚不下去了,需要找到圈子以外的人,达到样本规模为止。
6、在社会研究中为什么要抽样?
主要是考虑研究成本和研究的可行性。
首先,在社会研究中,由于经费预算的约束而需要控制被调查者的数量。 其次,难以经常性地对一些太大的总体进行普查。 只要抽样是按随机原则实施的,被抽出的少数能精确地代表全体对象的情况;对象少了,也可进行更细致深入的研究,得到更全面的研究资料。 7、抽样的主要步骤是什么?
设计抽样方案、抽取样本、评估样本等步骤。
设计抽样方案:首先界定总体;其次是介绍抽样框的具体内容;第三是要确定样本所含个体数目;最后是根据不同的目标总体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8、分层抽样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确定根据什么原则确定分层变量,分层变量的值就是总体的层次。 其次要确定各层之间的样本比例,可采取等比例分层和不等比例分层抽样。 第三是确定实际分层抽取样本的方法。一是先将所有总体元素按分层变量进行分层,并计算各层在总体中的比例。接着如果采用等比例分层抽样,则直接将总体比例视为样本比例;如果采用不等比例分层抽样,则需要对样本比例做一定的调整。然后,再按确定的样本比例,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抽出适量的样本元素。另一种方法适用于等比例分层抽样。先将所有总体元素按分层变量进行分层,然后将各层的总体元素,一层一层连续排列,最后,对连续排列的总体元素进行等距抽样。
论述题: 1、试析分层抽样和简单随机抽样哪一种方法能获得更具代表性的样本,为什么? 简单随机抽样也称纯随机抽样,是指研究者严格按照随机原则来抽取样本。 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然后用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每层中抽取样本元素。
与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相比,分层抽样能减少抽样误差,提高样本的代表性。 而且当研究者感兴趣的某个类别在总体中比例很小,简单随机或系统抽样,很有可能会漏掉该类别的元素。
2、试析分层抽样与配额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配额抽样是一种非概率抽样方法;分层抽样是一种概率抽样方法。配额抽样是在非随机的前提下进行的定比抽样,分层抽样并不一定是定比例的抽样。配额抽样实际上是不随机的分层定比抽样。
3、试析影响样本规模的各种因素?
抽样精度是影响样本规模的首要因素。抽样精度越高,样本规模也越大。对较大总体,在给定精度的条件下,总体规模与样本规模之间是一种非线性关系,样本增大并不会带来精度的线性增长。
总体标准差是反映总体元素间异质性程度的指标。给定抽样精度,总体异质性程度越小,样本规模也越小,代表性越好。此外,研究者的财力、物力、人力和研究计划要使用的时间长短对样本规模都会有影响。
4、试析随机性原则对于概率抽样的意义?
随机原则意味在选取对象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排除任何事先设定的模式,满足等概率要求;另一方面,对象之间相互独立,满足独立性要求。 抽样过程中引入随机性有两条理由:
首先,随机抽样由于排除了研究者个人对样本的主观决定,可避免研究者自觉或不自觉的偏见。
其次,随机抽样是以概率理论为基础,因此可以计算参数值和抽样误差。 概率抽样和等概率抽样在概念上并不相等,概率抽样:非零概率被抽中,抽中概率可相等,也可不等。随机抽样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第六章:社会研究中的测量 简答题:
1、社会测量过程中为什么要进行概念化?
首先,概念是人们主观上对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抽象概括。
其次,有些测量对象纯粹是一种理论建构,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概念定义。
2、测量有哪几个层次?
在量化测量中,按精确度由低到高,分为四层: 1.定类测量。(根据属性不同) 2.定序测量。(不仅根据属性进行分类,而且还根据属性强度的不同对人或事件进行顺序排列。这个距离不等于所测属性强度的间距。) 3.定距测量。(以相等的固定间距来确定属性强度的实际距离。但数字相互之间的关系不等于属性强度的关系。) 4.定比测量。(将属性强度间的比例关系用间距数字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出来)
3、信度与效度有什么关系?
信度与效度是评估测量质量的两个标准。 信度是效度的必要条件,但不是效度的充分条件。没有信度就不可能有效度,但有了信度不一定有效度。
首先,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 其次,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再有,可信的测量,不一定都是有效的。
4、操作化具有什么意义?
概念化的过程是在理论层次上对概念进行了名义定义。即在经验层次对概念进行操作定义。
通过操作定义,概念转换为变量形式,即转变成了能有不同取值的概念,可以直接观察的变量又称为指标,对于比较具体的概念,可以通过单个指标进行测量,对于多维度、比较抽象复杂的概念,必须用一组指标才能进行测量,每个指标负责测量其中的一个维度。变量是多个指标的一种综合,能通过对指标观察结果的综合来实现。这种综合观察被称为复合测量,常见的形式包括量表和指数。由概念到指标,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因此,每一个概念都可能会有不止一个指标与之相对应。
5、社会研究中常用的效度有哪几种?
表面效度:内容效度或逻辑效度,指测量内容或测量指标与测量目标之间的适合性和逻辑相符性; 准则效度:实用效度或预测效度,指用一种不同以往的测量方式或指标对同一事物或变量进行测量时,以原有的方式或指标为准则进行比较所得到的效度; 构造效度:即结构效度,通过利用现有的理论或命题来考察当前测量工具或手段的效度,涉及一个理论的关系结构中其他概念或变量的测量。
论述题:
1、测量对于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哪些意义?
第一,测量可以使人们客观和精确地把握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存在的状况。
第二,测量工具通常比人的感官更敏感,因此通过一定工具而进行的测量往往比仅靠人自身感觉的测量要精确得多。
第三,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测量,有时候还可以发现一些未知的物体和现象。
第四,靠一定标准化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会随特定观察者而变化。 第五,测量还能帮助人们观察非物理世界的存在。
2、试述测量的主要步骤?
首先,要把测量对象以概念的形式表示出来,或形成概念化认识。 第二步对概念进行操作化加工,将它们变为可测量的变量。(先将概念操作化成指标,然后再将指标设计成在调查中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提问。其中构造指标是关键的一步。)
第三步,用测量工具对测量对象进行经验观察,这是“资料收集”的任务。
3、试析量表和指数的联系和区别?
量表和指数都是对抽象概念进行复合测量,即基于一项以上资料的测量。量表能测出变量的大小,反映出变量的强弱结构,因此能获得比指标测量更多的信息。从测量层次看,量表测量仍属于定序层次。从使用频率看,指数比量表运用得更加频繁。
4、试述处理缺失值的常用方法?
首先,如缺失值占的比重不大,可考虑删除那些有缺失值的被访者。考虑:一是剩下的数据是否还能满足统计分析的需要;二是否会使样本代表性产生偏差,从而影响到分析结果。
其次,如果指数有多个指标,可以考虑用已有数据的平均值来代替缺失值。当指标太少时,最好不用平均值方法。
第三,在大样本和指标较多的情况下,还可以用随机方法给缺失值赋值。如果在统计分析时还要将该指数与其他变量进行相关分析,则最好不要采用随机赋值的方法,因可能会增大相关分析中的误差。
5、试论述各种信度与效度的不足之处?
再测信度是最简单、最直接评估信度的方法。不足:第一次测量产生的“练习效应”会对第二次测量产生影响,如缩短两次测试的时间间隔比较容易回忆出测试的题目,延长间隔则容易受外部影响而变化。
复本信度是等值性信度的一种,比再测信度的工作量大,但完善的复本是很难构造的。
折半信度,没有一种理论推导,严格证明其有效性。带有一定随意性。 表面效度最容易评估、也是最基本的效度类型,但没有被学术界广泛接受,一方面它的评估比较容易受到测试者个人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每种测量方法总有一些表面效度,很难判定哪个测量不具备表面效度,也就无法评估测量质量。 内容效度是通过主观判断来实现的,但由于有概念定义作为客观依据,随意
性比表面效度小。
准则效度的不足之处在于准则的选择,仍然是靠主观判断的,有些作为准则的测量工具,只是被假定是有效的,没有理论依据。
第七章:问卷设计 简答题:
1、问卷设计有哪些方面的基本要求? 首先,问卷在内容上要符合测量方案;
其次,问卷在语言上要注意用日常语言表达;
第三,问卷具有规范性的结构。一方面被调查者较方便地选择回答;另一方面得到的资料较规范化,便于进行数量化分析。
2、什么是填答指南?简要介绍其各个类型?
填答指南就是关于如何填答问卷的说明,一般有三种类型:总体性的填答指南、问卷各部分的填答指南、个别问题的填答指南。
总体性的填答指南:适用于整个问卷,放在封二的致被调查者信之后,标有“填答指南”或“问卷填写说明”的标题。
问卷各部分的填答指南:放在各部分内容的前面,指示被调查者进行思维转换。
个别问题的填答指南:针对可能使被调查者发生混淆的问题,一般用括号标示在相关问题之后。
3、高质量问卷的标准包括哪些? 1.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一方面问卷中每一个问题的确是测量着我们所要测量的变量(效度);另一方面测量不受时间、地点和对象变化的影响(信度)。 2.问卷适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3.问卷适用于研究对象。 4.问卷中的问题少而精。
4、如何做到“问卷设计与资料分析方法相结合”? 首先,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手工分析还是计算机分析。(少而简单:手工分析;较多复杂:计算机分析)
其次,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主要是进行定量分析还是进行定性分析。(开放题:定性分析;封闭题:定量分析)
最后,问卷设计者应当明确对调查后的资料是进行简单的描述统计还是复杂的统计分析。
5、解释问卷设计中的客观检验法和主观评价法?
在规范的社会研究中,问卷初稿设计出来后,不能直接用于正式调查,而必须对其适用性进行检验。客观检验法和主观评价法都是检验其适用性的主要手段。
客观检验法:抽取一个小样本,派访问员使用问卷初稿面访。
主观评价法:将问卷初稿送给相关专家,请他们阅读分析问卷初稿,评论后提出修改意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