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版八上填空式背诵题纲(12页)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5/29 1:22:10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第一章重点知识埴空 第一节 疆域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

2.从纬度位置看我国大部分位于 带,南部少数地区位于 带,没有 带。 条件好。

3.从海陆位置看我国位于世界最大大陆—— 大陆的 部,世界上最大的大洋—— 洋的 岸,海陆兼备。我国西部深入亚欧大陆腹地,与许多国家接壤,东部海域广阔,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

4.我国领土最南端为 省南沙群岛中的

最北端在 省 县北端的 (河)主航道的中心线上 最西端在 (省级行政区划)的 上,

最东端位于 省 与 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

我国地域辽阔,南北 差异显著,东西 差异大。

5.我国陆地面积约 平方千米,仅次于 和 ,居世界第 位,与整个 洲的面积差不多,陆上国界线长达 万多千米,与 个国家相邻。

分别是 、 、蒙古、 哈萨克斯坦 、 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 、尼泊尔、不丹、 、 老挝、 (在图中指认这14个国家)

6.我国既有广大的陆地,也有辽阔的海域,我国大陆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

为 海、 海、 海、 海,台湾岛东岸直接濒临 洋。(识图)

大陆海岸线长 千米,近海分布着 岛、海南岛、 群岛、南海诸岛等众多岛屿。我国与 个国家隔海相,分别是 、日本、 、马来西亚、文莱、 。此外,我国与 、 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图中指出各国)

7.我国的领海范围从领海基线起算,向海上延伸到 海里。被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所环抱的 海,以及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的 海峡,是我国 海。 8.我国 跨度大,地方时差大,当乌苏里江面已是早上洒满阳光,帕米尔高原上还是

9.我国 跨度大,气候差异大,当海南岛进入春耕季节时,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 10.我国疆域辽阔,为了方便管理,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基本实行

( 区、 市、 区)、 (市、自治县)、 (镇、民族乡)三级行政区划。 11.目前,我国有 个省, 个自治区 个直辖市 个特别行政区,共计 个省级行政区域。(在图中记位置、名称、简称、行政中心P7图和P8表格) 方法:找邻居:如与陕西省相邻的省级行政区有 、 、 、 、 、 、 、 。

1

沿线路:如:沿黄河干流的省级行政区

有: 、 、 、 、 、 、 、 、 。

沿长江干流的省级行政区

有: 、 、 、 、 、 、 、 、 、 、 。 沿有海岸线的省级行政区

有: 、 、 、 、 、 、 、 、 、 、 、 。 有陆上邻国的省级行政区

有: 、 、 、 、 、 、 、 、 。

第二节人口

1、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人口总数为 ,约占世界人口的 ,是世界上人口 的国家。

2、新中国成立前,人口增长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增长 。

3、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我国众多的人口,一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 和 ,另一方面对食品、住房、教育、医疗、交通等的需求数量巨大,给我国 、 和 带来沉重的压力。 4、为了控制人口 , 提高人口 ,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把 作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由于人口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人口数量依然较大。 6、我国人口分布很 均匀, 部地区人口密度大,许多平原地区和城市密集地带人口密度 ,; 部地区人口密度__________

从 省 到 省 画一条直线,则此线 部人口稠密, 部人口稀疏。(在地图中认识黑河——腾冲一线 P13地图)

第三节民族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 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其他 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称为 。各少数民族人口多少不一, 族人口最多,超过 人; 族、 族、维吾尔族、彝族、土家族、 族、藏族人口较多,都超过500万人;我国宪法规定,民族不论 ,一律 。

2、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文化既相互交融,有多元发展。大多数民族有 语言,有些民族有 文字;傣族 节; 藏族 节;回族 节;蒙古族 节;高山族 节;汉族 节。 3、在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很多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代表,

如: 族木卡姆艺术、 大歌、 《格萨尔》史诗、 族呼麦

2

4、汉族人口遍布 ,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 、 和 地区。在某个民族聚居的地区,也有其他民族居住。没有一个县或市的人口是由 民族构成。我国民族分布具有“ 、 、 ”的特点。

5、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 制度,设置了自治 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行政区域。各少数民族在自治区内行使 。

6、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族,主要分布在 (省级行政区)

第二章重点知识 第一节地形地势

1、纵横交错的山脉就像大地隆起的脊梁,构成我国地形的“ ”。 四大高原: 高原、 高原、 高原、 高原 四大盆地: 盆地、 盆地、 盆地、 盆地 三大平原: 平原、 平原、 平原 三大丘陵: 丘陵、 丘陵、 丘陵。(知道他们在地图中的位置P23地图) 2、我国是一个多 的国家,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通常把山地、 连同比较崎岖的 统称为山区。我国山区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平原面积仅占 多一点。一般来说。山区地面崎岖、交通 、不利于发展 。我国山区多、平原少,因而耕地资源 。但是山区在发展 业、 业、 业、 业等方面,往往有优势。 3、认识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北部的 山脉—— 山脉, 中部的 山脉—— ,南部的 。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两列:东部的 山脉— 山脉;

一是有 山— 山脉 山— 山。 南北走向的山脉有: 山、 山 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主要有 山、 山

4、地势是地表的 总趋势。我国地势 高 低,呈 状分布的特点。我国陆地地势可划分为 级阶梯。 高原构成我国第一阶梯,平均海拔在 米以上。第二阶梯海拔多在 ~ 米,以为 、 主。 第三阶梯海拔多在 米以下,以为 、 主。第三阶梯继续向海洋延伸,形成近海的 。

5、一、二级阶梯分界山脉: 山脉、 山脉、 山脉

二、三级阶梯分界山脉: 山脉、 山脉、 山脉、 山 6、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 ,形成 ,有利于农业生产。 顺着地势,我国众多大河滚滚 ,便于 交通。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入第一级阶梯时,落差 ,水能资源极为 。 主要地形区名称 第一级阶梯 第二级阶梯 第三级阶梯 3

第二节气候

1、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异 ,大部分地区1月平均气温由南向北逐渐 , 1月0℃等温线大致沿 —________一线分布。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高温,只有____________等少数地区,气温相对较低。

冬季我国最冷的地方是 ,我国夏季最热的地方是 。

2、我国气温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 实际,从北到南,可以将我国划分为 个温度带:有 带、 带、 带、 带、 带,另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 气候区。(P32识图)

4、不同的温度带内出产不同的水果,例如:苹果、梨主要产自 带,柑橘主要产自 带,而香蕉、椰子主要产自 带。 5、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很不均匀。年降水量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沿海向 内陆递减。

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降水最少的地方是 。

7、我国降水的时间分配也不均匀。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集中在 月,这期间的降水量一般占到全年降水量的 %左右。不同地区,雨季长短差别不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北方雨季开始 ,结束 ,雨季 。 8、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 ,这往往给生产和生活带来较大的影响。

9、一个地区的 和 的对比关系,反映该地的 状况。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气候 ;年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气候 。根据气候的 状况,可以将我国划分为 、 、 、 四类地区。我国东南部以 、 区为主,西北部以 、 区为主。 10、湿润地区年降水量一般在 毫米以上,植被以 为主,耕地以 为主;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为 毫米,属 过渡地带,耕地大多是 地;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一般在 毫米以上,植被以 为主;干旱区年降水量在 毫米以下,植被以 沙漠和戈壁广布。(认识P36地图)

11、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沿 ~ 一线分布,这也是 地区和 地区(干湿区)的分界线。

12、气候干湿程度直接影响植被的生长。湿润区 繁茂,干旱区主要适合 植物生长。气候干湿会影响农业类型的分布。如,湿润、半湿润区以 为主;干旱区、半干旱区以 业为主。在湿润区,广泛种植 ;在半湿润区,重要种植 等。

13、气候 和 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两个主要特征。

此外,我国一些高大的山地,气候呈明显的 变化。

14、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 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 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我国西北部分布着 气候。青藏高原地区分布着独特的 气候。(P38地图)

4

搜索更多关于: 人教版八上填空式背诵题纲(12页) 的文档
人教版八上填空式背诵题纲(12页).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7q3tw5xu0l41z4h1rywv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