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吟诵古诗,引入情境
1.同学们,宋代潘阆写的 《酒泉子.长忆观潮》中,这样写道: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今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2.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并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小组之间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课件出示会认生字,指名读。
“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g),避免读成(pēng),“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
易错字指导: “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4. 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
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5.朗读全文,争取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自主默读,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用铅笔做批注。 四、展示资料,理清顺序
1.同学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各个小组展示交流,想想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作天下奇观?
2.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
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横贯江面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满天卷地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二、理解课文。 学习第1自然段。 1.齐读第1自然段。 2.说说这一段说了什么意思。
生: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也是这篇文章的总起段。 学习第2自然段。 1.自由朗读这一段。
2.思考:观潮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农历八月十八是观察的日子。
生:观潮的人人山人海,人们昂首东王,等着,盼着。 学习第3~5自然段。
1.让学生认真默读课文3~5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学生边默读,边做批注。
3.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全班汇报交流。
5.课件出示,并体会以下的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风平浪静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重点体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描写了浪潮的形态。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③比较体会句子。
A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相关推荐: